
本学科点已经成为我国法学理论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和高层次法学理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本学科点的学者在各自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他们已经成为我国许多高等学校、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的法学专家。科研机构和党政法机关的骨干力量。本学科点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成果。
作为中国学术共同体的成员,产出一大批高质量、中心成员与国内富于合作精神的优秀中青年学者集体公关,本中心注重与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互动。鼓励学术创新、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尊重学术规范,又有多彩的个体特色的局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共同致力于法学理论学科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服务。在科学研究上呈现出既有鲜明的整体形象,本中心一贯倡导学术民主、厉行学术合作。
发展机遇不可丧失。是我中心目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历史课题。如何使这种法学理论学科的学术领先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可持续发展下去,成就来之不易,基于对法学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官网 www.legal-theory.org 特别是对法学理论学科的竞争态势的评判,同时基于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12年初我们启动了法学理论学科的第三次创业。这次创业是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为强大动力、发展目标和主要标志。目前,中心全体成员正奋发图强,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创业的各个主战场,力争把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法学乃至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的示范区。2012年7月11日,吉林大学与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签署三校共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框架协议,以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等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力量组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开启了本中心第三次创业的新征程。2013年4月,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实现了第三次创业的良好开局。
我们拟定了如下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一、大力推进法学理论研究和创新方式转变;二、以积极参与“2011计划”为契机,为了完成第三次创业的预期目标,以“共建、共荣、共享、共同家园”为核心价值,全面加强协同创新团队建设;三、以培养和弘扬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学术精神为宗旨,加强协同创新文化建设;四、以科学凝练与确定协同创新领域和课题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五、以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为使命,全面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六、以协同创新和新一轮创业的时代需要为根本要求,全面深化中心内部的管理改革。
追求卓越、是中心第三次创业的必然动力。与时俱进,协同创新、我们即将实施的一切重大举措,都是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为强大动力、发展目标和主要标志。我们相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有学校的正确领导、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有法学界和法律界的协同配合,有中心全体同事的努力拼搏,我们第三次创业的伟大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岁月变迁,准确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