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北京大学中文系

介绍:

北京大学中文系

首页chinese.pku.edu.cn

社会文化,社会民俗。

北京大学,北大中文系,ch,本系介绍。北京大学中文系。

下属机构/北京大学中文系

中国俗文学学会

简介中国俗文学学会成立于1984年6月21日,由赵景深任名誉会长,姜彬为会长,学会挂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91年7月,学会转而挂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由吴组缃任会长。 1994年,学会又改选吴小如为会长。2000年3月4日,学会改选陈平原任会长。 2006年4月9日,学会*一次改选。陈平原连任会长,新任副会长有:程郁缀、刘晔原、刘祯、谭帆、黄仕忠、陈文新、吕微。

中国语言文学系资料室

2000年开始与 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共同建设。2008年加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系统。

中文系分馆收藏以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等专业为主,涉及相关学科的图书、期刊,以及学位论文等专业性文献,主要为本系教学提供资料情报服务。截至2007年5月统计,分馆收藏中外文图书近2万余种,4万2千余册;中外文期刊270余种,合订本近2万余册;其中,22种语言研究类外文期刊为我馆独有;并备有1982—2007届硕士与博士学位论文1255种/册,均为开架阅览。

中文系分馆建有王力文库、游国恩文库,收藏二位先生家属捐赠的藏书;已经收到王瑶先生、朱德熙先生家属捐赠的藏书,即将建设王瑶文库和朱德熙文库;以中文系教师着作为主的学者文库也在建设中。文库图书闭架管理,只能阅览,不能外借。

中文系分馆现位于旧化学楼西配楼三层。面积300多平方米,内设图书借阅室、期刊阅览室和王力文库、游国恩文库。阅览座位四十多个,并配有目录检索与电脑检索系统。环境优雅、明亮,是读书、查阅资料的上佳场所。现有工作人员二人,为读者提供专业、热心的服务。

主办期刊/北京大学中文系

《语言学论丛》

语言学论丛》是中国国家教育部所属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定期性系列学术集刊(以书代刊),刊登海内外有关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汉语史、汉语方言和文字学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上述领域的严肃的学术评论。集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

办刊宗旨:提倡汉语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汉语的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汉语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标准语研究与方言研究相结合,以此来推进二十一世纪汉语语言学的发展,使汉语语言学在国际学术界具有更大的影响和更高的地位。

历史沿革:《语言学论丛》的前身是创办于1957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主编的《语言学论丛》,属不定期同仁刊物,已出版25期。从2001年的总第26期起改为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面向国内外征稿的学术集刊。

细节描述:自26辑期改为小16开本,每辑30万字,半年一辑,由商务印书馆(北京)在每年的6月和12月出版,至2008年底已出版到第38辑。

组织机构:新刊《语言学论丛》实行编辑委员会指导下的主编责任制,编委会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主编先后由本中心资深教授林焘、陆俭明担任。编委会下设编辑部处理日常事务,编辑部由本中心中青年教员组成,并从本中心的硕士或博士长期聘用编辑助理一人。

工作流程:《语言学论丛》恪守学术自由的原则,鼓励学术争鸣;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 获匿名审稿通过的稿件,再经过编委会和编辑部在京成员集体会议,决定每辑入选稿件和篇目排列次序。

学术地位:2003年,《语言学论丛》入选欧洲科学基金人文科学标准委员会(Standing Committee for the Humanities,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颁布的刊物索引目录。该索引是为评价欧盟所有国家人文学科科研提供统一标准而设立的,相当于欧盟的A & HCI。该委员会历时三年对全世界以不同语言出版的语言学刊物进行文献学分析,引用率较高的85种刊物入选名录。其中以中文出版的语言学刊物入选的只有三种,《语言学论丛》是其中之一。

2005年CSSCI设立集刊类索引目录以来,《语言学论丛》每年入选并每年名列按引用率排名的*名。

获奖成果/北京大学中文系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4项)

1. *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年/8项)

王 力(一等奖):工具书《同源字典》;

徐通锵(一等奖):着作《历史语言学》;

林 庚(一等奖):着作《天问论笺》;

孙钦善(一等奖):着作《中国古文献学史》;

陈贻焮(二等奖):着作《杜甫评传》;

蒋绍愚(二等奖):着作《古汉语词汇纲要》;

乐黛云(二等奖):着作《比较文学原理》;

陈平原(二等奖):着作《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2. 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8年/9项)

何九盈(二等奖):着作《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王福堂(集体,二等奖):着作《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

裘锡圭(二等奖):论文《释殷墟卜辞中的“▲”等字》;

温儒敏(二等奖):着作《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袁行霈、孟二冬(二等奖):着作《中国诗学通论》;

陈保亚(三等奖):着作《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沈 阳(三等奖):着作《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陈平原(三等奖):着作《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乐黛云(集体,三等奖):着作《世界诗学大辞典》。

3.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3年/2项)

陈平原(一等奖):着作《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陈保亚(三等奖):着作《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4.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6年/6项)

袁行霈(一等奖):着作《陶渊明集笺注》;

沈 阳(二等奖):着作《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

袁毓林(二等奖):着作《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

李 杨(三等奖):着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孟二冬(三等奖):着作《登科记考补正》;

夏晓虹(三等奖):着作《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5.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09年/9项)

陈平原(一等奖):着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严绍璗(一等奖):着作《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三卷)》;

袁行霈(集体,二等奖):着作《中华文明史(四卷)》;

汪 锋(二等奖):着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s in Contact-The Distillation Method and the Case of Bai》;

孔江平(二等奖):着作《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

刘勇强(三等奖):着作《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

陈泳超(三等奖):着作《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

陆俭明、沈阳(普及奖):着作《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李 零(普及奖):着作《兵以诈立——我读〈孙子〉》。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7项)

1. *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87年/8项)

王 瑶(荣誉奖):论文《鲁迅〈故事新编〉散论》;

朱德熙(一等奖):论文《自指和转指》、《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

裘锡圭(一等奖):论文《战国货币考》;

陈贻焮(一等奖):着作《杜甫评传(上卷)》;

严家炎(二等奖):着作《求实集——中国现代文学论集》;

徐通锵(二等奖):论文《宁波方言的‘鸭’【e】类词和儿化的残迹》;

孙玉石(二等奖):着作《〈野草〉研究》;

葛晓音(二等奖):论文《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

2.第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1年/7项)

裘锡圭(特等奖):着作《文字学概要》;

袁行霈(一等奖):《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褚斌杰(二等奖):教材《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葛晓音(二等奖):着作《八代诗史》;

张少康(二等奖):着作《古典文艺美学论稿》;

吕德申(二等奖):着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

陆俭明(二等奖):论文《“V来了”试析》、《“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

3.第三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4年/6项)

徐通锵(一等奖):着作《历史语言学》;

孙钦善、倪其心(集体,一等奖):古籍整理《全宋诗》;

金开诚(一等奖):着作《屈原辞研究》;

钱志熙(一等奖):着作《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方锡德(二等奖):着作《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

张双棣(二等奖):工具书《吕氏春秋词典》;

4.第四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6年/5项)

何九盈(一等奖):着作《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商金林(一等奖):着作《叶圣陶传论》;

沈 阳(一等奖):着作《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蒋绍愚(二等奖):着作《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夏晓虹(二等奖):着作《晚清文人妇女观》。

5.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8年/9项)

张双棣(一等奖):着作《淮南子校释》;

钱志熙(一等奖):着作《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孟 华(罗芃等,集体,一等奖):着作《法国文化史》;

张联荣(二等奖):着作《汉语词汇的流变》;

徐通锵(二等奖):着作《语言论》;

佘树森(二等奖):着作《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

马 真(二等奖):着作《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

沈 阳(二等奖):论文《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

郭 锐(二等奖):论文《过程和非过程》。

6.第六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0年/7项)

袁行霈(集体,特等奖):着作《中国文学史》;

王洪君(一等奖):着作《汉语非线性音系学》;

张 健(二等奖):着作《清代诗学研究》;

袁毓林(二等奖):着作《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

张少康(二等奖):着作《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孙玉石(二等奖):着作《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褚斌杰(二等奖):着作《诗经全注》。

7.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2年/7项)

张少康(一等奖):着作《文心雕龙研究史》;

沈 阳(一等奖):着作《生成语法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

詹卫东(一等奖):着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

杜晓勤(张燕瑾等,集体,一等奖):着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

张 健(二等奖):着作《元代诗法校考》;

傅 刚(二等奖):着作《文选版本研究》;

王岳川(二等奖):着作《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

8.第八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4年/7项)

袁行霈(一等奖):着作《陶渊明集笺注》;

郭 锐(一等奖):着作《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孟二冬(一等奖):着作《登科记考补正》;

董秀芳(二等奖):着作《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

胡敕瑞(二等奖):着作《〈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

李 杨(二等奖):着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顾永新(二等奖):着作《欧阳修学术研究》。

9.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年/4项)

陈平原(一等奖):着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韩毓海(二等奖):论文《所谓无词的言语》;

陆俭明、沈阳(二等奖):着作《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杨荣祥(二等奖):着作《近代汉语副词研究》。

10.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年/4项)

袁行霈(集体,特等奖):着作《中华文明史》;

严绍璗(一等奖):着作《日藏汉籍善本书录》;

温儒敏(二等奖):着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汪 锋(二等奖):着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 in Contact》。

11.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年/3项)

陈平原(二等奖):着作《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

陈晓明(二等奖):着作《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袁毓林(二等奖):着作《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

■*优秀教学成果奖

1.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及指导教师(5项)

孙玉文(导师郭锡良):博士论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1999年);

詹卫东 (导师陆俭明):博士论文《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2000年);

张 赪(导师蒋绍愚):博士论文《汉语处所介词词组和工具介词词组词序变化》(2001年);

陈 剑(导师裘锡圭):博士论文《殷墟卜辞的分期分类对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2002年);

姜 涛(导师温儒敏):博士论文《“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2003年)。

2.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项)

陆俭明:*届国家教学名师(2003年);

蒋绍愚: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2006年);

温儒敏: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2008年)。

3.*精品课程(7项)

陆俭明等:《现代汉语》(2003年);

蒋绍愚等:《古代汉语》(2005年);

温儒敏等:《中国现代文学》(2005年);

洪子诚等:《中国当代文学》(2006年);

袁行霈等:《中国古代文学史》(2006年);

商金林等:《中国现代名着导读》(网络课程/2008年);

陈保亚等:《理论语言学》(2009年)。

4.*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陆俭明等(一等奖):“现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1996年);

王福堂等(二等奖):“汉语方言学系列课程”(2004年);

蒋绍愚等(一等奖):“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2005年);

温儒敏等(二等奖):“建立严格的博士生教育管理制度”(2005年)。

5.*教学团队(1项)

沈 阳等:“现代汉语”*教学团队(2008年)。

简介/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中文系是许多文科生的*梦想,其历史悠久,大师云集,博雅而大气的校园氛围吸引了百年来中国社会较优秀的一批生源。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1919年北大废门改系,中国文学门改为国文系,实行选科制。1925年又实施分类专修制,分“语言文字”、“文学”与“整理国故”等三大类科目,即后来三个纯文科类专业的滥觞。此后,教学体制虽时有变动,系名也几度更迭(国文学系、国文系、中国文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但总体框架基本不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南迁,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长沙临时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

北大与清华原有的国文系合并为联大国文系。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北大国文系随北大复员北返。

1952年全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国文系、燕京大学国文系和新闻系与北大国文系合并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分设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编辑两个专业。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设立汉语专业。1964年又设立古典文献学专业。自始,形成文学、汉语、古文献三个专业鼎立的格局(新闻专业已于1958年合并到人民大学)。1953年组建北大文学研究所,中文系部分教师调任或兼任研究所工作,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前身。1983年,教育部所属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北大,其机构挂靠中文系。1984年和1985年先后成立北大古典文献研究所与比较文学研究所,1998年两个所正式归入中文系建制。 2002年,北大中文系开设应用语言学专业,打破高考招生的文理界限,在国内*传统的中文系首开从高中理科招生的先河。

从1910年建系以来,北大中文系师生常肩负先锋的使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民族解放与革命建设事业中,都作过卓越的贡献。作为一个教学科研单位,北大中文系的教学与研究始终往现代化的方向转换发展,不断突破旧有的格局,形成新的学术规范,并逐步协调西方学术方法与中国传统固有学术方法的关系,在中文学科的教学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全国相关系科有过辐射性的良好的影响。

北大中文系在其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吸纳和涌现过一批著名的学者,有的是属于大师级的人物。如林纾、陈独秀、鲁迅、刘师培、吴梅、周作人、黄侃、钱玄同、杨振声、刘半农、胡适、孙楷第、罗常培、杨晦、游国恩、王力、冯沅君、俞平伯、唐兰、魏建功、废名、沈从文、浦江清、吴组缃、杨伯峻、高名凯、周祖谟、王瑶、朱德熙,等等,都曾在北大中文系任教,产生过大批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论着,对学科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从建系以来到1999年,北大中文系培养出约6000名本科生,2000多名外国留学生与进修生,1000多名硕士生和300多名博士生。科研成果仅新时期以来22年间,发表出版专着约600部,学术论文4500篇,其科研项目量和获奖成果的质与量,均居全国高校同类学科的前列。近20多年来,北大中文系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先后应邀派出近百名教员到十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任教,与十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平均有五、六十名国外的学者来访或进修。北大中文系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北大中文系是全国中文学科中规模*、学科较全的一个系。拥有4个专业(中国文学、汉语、古典文献、应用语言学)、2个研究所(古文献与比较文学)、2个研究中心(汉语语言学与20世纪中国文化)、2个*教学科研重点基地(中文基础学科基地与古典文献科研基地)、5个全国重点学科(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汉语史、现代汉语、古典文献学)和7个博士点(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史、现代汉语、古文献、比较文学)、11个硕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大学中文系共设4个本科专业: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此外中文系还设有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全系现共有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古典文献、民间文学;12个硕士点24个专业方向,以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文系是最早入选的*人才培养基地。

中文系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教师99人。教师中教授54人,副教授37人,研究员1人,讲师7人;教授中有北京大学资深教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和讲座教授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教学名师3人,国家文史馆馆长和国务院参事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13人。

中文系教学与科研并重,共设9个教研室、1个研究所(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1个实验室(语言学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和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以及北大国学研究院、中国诗歌研究院、跨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联合大学系统“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文教育研究所等15个虚体研究机构。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秘书处挂靠本系。

在首次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定中(1986年-1988年),中文系5个二级学科入选,分别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学;在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定中(2001年-2002年),中文系6个二级学科入选,分别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2007年,北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全国一级重点学科。2012年国家一级学科评估北大中文系再次名列全国*。在《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和《泰晤士报增刊》(英国)2011年至2013年发布的世界大学分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的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学科排名前列,始终居于16名至22名区间。

教研机构目录/北京大学中文系

古代文学教研室、现代文学教研室、当代文学教研室、民间文学教研室、文艺理论教研室、古典文献教研室、古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教研室、语言学教研室、比较文学研究所、古委会秘书处、语音学实验室、图书馆分馆、语言学中心、行政人员、学生工作、离退休人员。

文艺理论教研室简介

文艺理论教研室自1954年建立,是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学术阵地,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基础理论和文艺美学,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文学基本理论、小说创作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面取得了较为较为显着的成绩。历任教研室主任有杨晦、吕德申、张少康、董学文、黄书雄、卢永璘等,现任主任为王岳川。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