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香港中文大学

介绍:

香港中文大学

首页www.cuhk.edu.hk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办学条件/香港中文大学

师资力量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有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任教的大学,不少中大学者和研究人员屡获殊荣,而获著名奖项者更不计其数。

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教职员工7396人,其中教授994人,各类讲师及事业顾问562人,教学助理91人,副研究员及以上415人,研究支援人员924人。

“光纤之父”高锟于1987至1996年出任中文大学校长,卸任校长一职后一直担任中大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至今,2009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大博文讲座教授及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丘成桐教授为中文大学校友,曾获数学界*荣誉菲尔兹奖。丘教授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提出卡拉比—丘流形,现已成为物理学家建立弦理论的几何基础。

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杨振宁教授为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教授对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物理学发展,尤其是粒子和统计学物理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爵士,于2002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并出任晨兴书院院长。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于2009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

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首位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教授于2005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

学术奖项及荣誉
类别人数
诺贝尔奖得主4
菲尔兹奖得主1
图灵奖得主1
沃尔夫数学奖得主1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30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
美国物理学会院士5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3
美国计算机器学会院士4
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2
中国科学院院士6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4
中国工程院院士3
中央研究院院士8
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学者16
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医学科研学者7
国家自然科学奖得主18
长江学者成就奖得主3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得主31
国际制造工程学会院士1
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外籍院士1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院系概况

根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8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开设多个主修、副修和双学位学士课程。

院系课程
学院学士课程
文学院人类学、中国语言及文学、文化管理、文化研究、英文、艺术、历史、日本研究、语言学、音乐、哲学、宗教研究、神学、翻译
工商管理学院亚洲商业学、环球商业学、环球经济与金融、酒店及旅游管理学、保险、金融与精算学、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国际贸易与中国企业、专业会计学、计量金融学、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
教育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教育、通识教育、数学及数学教育、体育运动科学、健康与体育运动科学、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研究及英国语文教育
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计算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学、能源工程学、信息工程学、数学与信息工程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数学与信息工程学
法律学院法学士
医学院中医学、社区健康、老年学、医学、护理学、药剂学、公共卫生
理学院分子生物技术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地球系统科学、自然科学、物理、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风险管理科学、食品及营养科学、理论物理精研、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统计学、数学、数学精研(包括数学与信息工程学)、环境科学、数学与信息工程学
社会科学院建筑学、经济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环球经济与金融、全球研究、政治与行政学、新闻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学、社会学、城市研究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办学模式

书院制度

九大书院
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
逸夫书院晨兴书院善衡书院
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和声书院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始于1963年崇基、新亚、联合三所书院合并,随后逸夫书院于1986年成立,晨兴书院、善衡书院于2006年创立,继有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与和声书院于2007年创立,到了2012年,中大校园共有九所书院。

中大是全港*实行书院制的大学。所有中大全日制本科生都可选择一所书院,成为该院的一分子。每所书院都是独树一帜的,有各自的文化,但汇聚在一起,却塑造了中文大学的精神面貌。

书院是和谐融洽的群体,各有宿舍、饭堂及其他设施,并举办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访计划,研讨会,师友计划,社区服务,语文、资讯科技和领袖才能训练,还有多种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

书院提供众多非形式教育机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旨在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责任感。学生更可善用奖学金和经济援助计划发挥个人成长的潜力。

通识教育

*大学教育除了着重专科训练外,还应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后者更是现代及未来世界公民的特质。通识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学士课程重要的一环,兼融中国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至全人教育。此外该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以下4个必修范围:中华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

中大提供二百多个通识选修科目,内容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课堂以外,大学举办学术会议、退修活动、读书会、通识沙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砥砺学问,交流思想的环境。另外书院亦提供多元化的通识课程及学习机会。

培育计划

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培育计划包括:寰宇暑期实习计划、师友计划、暑期计划、领袖培育课程计划。

双语并重

中大五十年来一直坚持中英双语(两文三语)的教育方针,鼓励学生以两文三语作为学习、学术交流以及师生沟通的媒介,以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就业和社会參与的能力。提高双语的能力有助学生增加对自己的认识,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让他们更关心世界事务,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为他们在今日全球化的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打下必须具有的文化和语言基础。

学科建设

根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研究院提供两类型课程,即修课式课程及研究式课程, 颁授多种不同的高等学位,包括音乐博士、教育博士、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法律博士、法学硕士、文学硕士、会计学硕士、建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中医学硕士、临牀药剂学硕士、神道学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家庭医学硕士、健康科学硕士、音乐硕士、护理硕士、职业医学硕士、专业会计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哲学硕士、理学硕士、社会科学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及专业文凭。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学科名称参评年份名次
现代语言201411
语言学201448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201418
化学工程201451
电子与电子工程201438
机械、航空与制造工程201451
医学201449
生物科学201451
心理学201441
药学与药理学2014101
数学201426
化学2014151
材料科学201451
地理201451
统计与运筹学201443
社会学201439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201439
法律201451
经济和计量经济学201434
会计与金融201427
传媒与媒体研究201419
教育学201424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QS世界大学排名官网)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香港中文大学已与世界多所院校、研究机构、学习中心、政府部门、区域及国际组织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并且与海外二百六十多所院校设立超过四百二十个研究合作、学者、师生交流的项目。教学方面,中大亦鼓励同学透过体验不同文化,增进知识和发展人际网络,以装备自己,应付全球化挑战。

中大亦是许多国际高等教育组织的成员,例如世界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英联邦大学协会、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及国际大学协会等,借着参与这些组织,与其他大学之间发展学术研究结盟。每年中大接待约150个海外代表团,同时中大的管理人员亦到访伙伴单位,籍此加强联系。

中大成立后,李卓敏校长在草创之初的1965年,与美国加州大学签署交换协定,开香港海外联系之先。中文大学已与近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二百五十多所高等院校合办学生交换计划,目的地包括澳洲、比利时、智利、捷克、丹麦、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韩国、墨西哥、荷兰、新西兰、俄罗斯、新加坡、瑞典及泰国等地。每年,中大超过九百个学生前往外地交流,同时亦接待约一千四百个的海外学生,营造文化多元的校园环境。此外,每年超过三千个中大学生参加短期的离港学习课程。

中国联系

香港中文大学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与中国内地正式交流。中大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的交流培训和学科重整运动,是香港本地高校之先驱,于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中大不断加强与多所中国内地及台湾的大学的合作交流,内容包括科研合作、学者互访、学生交流以及合办学术活动与课程等。校方每年接待逾二百三十个来自内地和台湾的访问团,访者超过三千五百人次。中大教职员亦以不同方式出访,加强与内地及台湾伙伴院校的联系。

该校与深圳市政府积极合作,共同建立全面紧密合作关系,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1年,在深圳虚拟大学园兴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是该校在深圳的重要教学、研发和技术转让基地。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式获国家教育部批准筹建。

社会评价
大学排名
排名机构2014-152013-142012-132011-122010-112009-10
QS亚洲大学排名667554
QS世界大学排名514639403742
上海交通大学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51-200151-200151-200151-200151-200151-200
《 泰晤士高等教育 》 世界大学排名129109124151-42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QS世界大学排名等官网)

宗旨愿景/香港中文大学

学校使命

要协助保存,创造,应用及传播知识,全方位的学科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提高中国香港市民的福祉作为一个整体,更广泛的国际社会。

学校宗旨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高瞻远瞩,充满活力的国际高等学府。其成立的宗旨,在于:

(一)协力于知识的保存、传播、交流及增长;

(二)人文学科、科学学科及其它学科的正规课程,水准当与地位最崇高的大学须有及应有的水准相同;

(三)促进中国的民智与文化的发展,借以协力提高其经济与社会福利。

使命愿景

要承认本地,国内和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双语和多元文化的学生教育,学术成果及对社会的贡献,不断满足卓越标准尺寸。

在各个学科领域,全面综合地进行教学与研究,提供公共服务,致力于保存、创造、应用及传播知识,以满足香港、全中国,以至世界各地人民的需要,并为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努力成为香港、全国及国际公认的*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并使建立于双语及跨文化传统的学生教育、学术成果及社会贡献,均保持在卓越水平。

基本内容/香港中文大学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港澳台

性质类别:综合类

通讯地址: 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学兆龙楼201室

联系电话: (00852)26098946;26035184(传)或13068470068/13068470069

电子邮箱: ugmain@cuhk.hk

学校网址:cuhk.hk

学校领导/香港中文大学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监督梁振英
校长沈祖尧
副校长华云生许敬文 、 侯杰泰 、 霍泰辉 、 张妙清
司库陆观豪
教务长吴树培
图书馆馆长Louise Jones
财务长陈林月萍
大学辅导长吴基培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在任时间姓名
*任(1964—1978)李卓敏
第二任(1978—1987)马临
第三任(1987—1996)高锟
第四任(1996—2002)李国章
第五任(2002—2004)金耀基
第六任(2004—2010)刘遵义
第七任(2010—迄今)沈祖尧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文化传统/香港中文大学

校名来源

创校校长李卓敏在1978年中大第十九届颁授学位典礼上,曾解释大学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原因。他指出有一个普遍解释以为中文即是指中国文化,故此,中文大学是指传扬中国文化的大学。

李卓敏认为“凡是大学都不可能脱离本身民族的背景。因此,中国或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都是中文大学……每一所大学都是沟通本国和外国文化的桥梁…那是理所当然的。”

而香港中文大学特殊的地方在于中大是“专门为了一个特殊的使命而努力;这个使命就是把中国的数据吸收和融化到各个学科,予以发扬光大……简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学是把中国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学科的大学。”

李卓敏指出,大学校训“博文约礼”中的第二个字“文”(也就是中文大学校名的第二个字)并不指狭义的文科,而是包括了一切学科,因此校训更强调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义。他续认为:“凡是中国或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都是中文大学;但我们的大学却是独一的,因为英文名称The Chinese 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写T起头,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达出来了。”

学校校训
博文约礼
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 博文约礼 ,为孔子之主要教育规训,其言载于《 论语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本校教育方针为德智并重,故采“博文约礼”为校训。校训
学校校徽
该校以中国神话中之“ 凤 ”为校徽,盖自汉代以来,凤即被视为“南方之鸟”,且素为高贵、美丽、忠耿及庄严之象征。以紫与金为校色,取意在紫色象征热诚与忠耿,金色象征坚毅与果敢。校徽
学校纹章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后,校董会按大学条例经校长代表向 英国 伦敦 的 英国纹章院 申请授予纹章。纹章院于1967年授予中大纹章,是香港*所正式获得完整纹章的大学。中大纹章其现时所用校徽大致相同,只是两旁添加青色护盾兽 麒麟 。盾形校徽为“双色回头凤”设计,该双色订为“or”和“purpure”,意即金、紫两色。纹章

校园文化/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校训为“博文约礼”。“博文约礼”出自《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它是孔子的主要教育规训。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因此,中大的教育方针是德智并重。

校徽

以中国神话中的“凤”为校徽亦能体现中大的特别之处,自汉代以来,凤就被看作是“南方之鸟”,成为高贵、美丽、忠耿及庄严的象征。以紫色与金色为底色,取意紫色的热诚与忠耿和金色的坚毅与果敢。中大这种人文气质背后的文理兼备,把入相的刚柔相济在其招生、教学及校园文化中皆得到了充分体现。

入学相关/香港中文大学

入学条件

根据统计,香港会考及高考成绩较优秀的前1,000名学生中,有半数入读中文大学。通过优先录取计划入学的尖子,中大录取的数目亦是全港院校之冠。2000-2010年香港地区高级程度会考的“较优考生”中,香港中文大学录取的“较优状元”人数最多,共有19名较优状元就读,其中6A状元9名、5A状元10名,击败香港大学成为香港本地尖子的*大学。

面试形式

视申报渠道而定。香港中文大学在高考中属于统招范围,作为“提前批次院校”录取,在内地不另设面试。

但是内地学生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国际标准考试的成绩(如:SAT、IB国际文凭考试, GCE-Alevel考试),以国际学生的身份申请。通过国际学生渠道申请的学生面试要求因专业不同而不同。例如经济学系2012年面试形式可选择skype和当面面试两种,时长15分钟左右,但是其他学系则不同。

报考方式

1、 中文大学有独特的“书院制度”(每个学生都可申请隶属为其中的一个学院),且是香港少数几个以中文(个别专业)辅助教学的大学之一(大部分香港高校只以英文授课);

2、 招生方式:国家统招,提前批(必须填为提前批*志愿);

3、 历年分数:充满不定数,中大有一个独特的网上试填制度,就是在高考放榜之后,同学们可以到中大的内地生招生网上填下自己的高考成绩,以及有意愿报中大的什么专业。然后中大会列出一个表格,每个省排在你前面有多少个人一目了然,你是第几顺位会被选上;

4、参加国内预科班,语言达到标准后赴香港读香港理工大学副学士,副学士两年毕业后入读香港理工大学大二或大三课程(根据副学士期间成绩决定入读年级)。

录取条件

香港中文大学的内地招生计划分设文、理、工、商四个学科门类,文科类包括文学院、社会科学院及法律学院;理科类为理学院;工科类为工程学院;商科类为工商管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只招收普通本科生。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设置分“奖学金基础班”、“文科基础班”,“理科基础班”、“工科基础班”及“商科基础班”五项。“奖学金基础班”已包括文、理、工、商基础班,获录取学生可于入学时选择其中一学科门类。

考生统考成绩应达到本科一批高校录取控制分数线,单科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及格水平。在符合香港中文大学提档要求的情况下,香港中文大学依据考生高考成绩择优而录。

考生报考的外语语种必须为英语,以 150 分为满分计算,自费生的英语成绩须达 120 分或以上。奖学金基础班的成绩要求较高,须达 130 分或以上。

奖学金基础班只录取以香港中文大学为*志愿,并以奖学金基础班为*专业志愿的考生。非奖学金基础班只在一志愿录取后仍有剩余名额的情况下才考虑其后志愿,但不设高校志愿分数级差或专业志愿分数级差。

考生高考成绩外的加分,若省级招生办公室在投档时已分数计入提档总分内,则予以考虑。香港中文大学在调阅考生档案时,依据招生办公室所提供的电脑排序提档总分处理。但2009年,招办负责人说不再考虑照顾分,以高考原始分为准。

同时选择奖学金及非奖学金基础班专业志愿的考生,倘成绩未能达至奖学金班的录取线,中文大学考虑其 非奖学金班专业志愿,按其高考成绩择优而录,不设专业志愿分数级差。

学校预留若干机动名额。大学可根据生源情况及考生成绩,在个别省/市/自治区对招生计划进行适量调整及确定提档比例。

课程结构

学分制度

除医科及护理学课程外,所有本科课程均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度。学生须至少修毕99学分,始准毕业。其中包括主修课程规定必修学分、体育科目2学分、通识教育15学分、学院语文规定及副修或选修科目。四年制教育学士课程及中医学学士课程另有规定者则除外。灵活学分制度并无“升级”概念。为方便行政上的管理,学生按其在校修业年数分级,惟此“年级”并非表示学生的学业阶段;学生可按个别情况及兴趣订定其修业进度,修满毕业所需学分,并符合主修课程及大学其它毕业规定,便可获颁学士学位。除课程另有说明外,学生至少须修业满三年,始准毕业。

内地入读之本科生须按照学院及大学相关规定完成首年课程要求,一般须修毕至少123学分,始准毕业。

学士学位的等级如下:甲等荣誉、乙等一级荣誉、乙等二级荣誉、丙等荣誉及学位。学位等级得根据学生主修科的平均积点,全部科目的总平均积点,及毕业论文/专题研究成绩评定。中医学学士学位并须根据学生临床学习课程的成绩评定。至于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则根据学生在各次专业考试的成绩评定。

主修课程

为确保学生在主修学科中获得充分训练,全日制学生须修毕个别主修课程规定的*必修学分,*不多于72学分,经教务会特别核准的专业课程除外。如主修课程设有毕业论文/专题研究规定,学生必须于该等论文或专题研究获及格成绩,始可毕业。第二年入学学生须修毕主修课程之科目可达64学分(持副学士学位入学学生)或59学分(持高级文凭入学学生)。

双主修由二零零四至二零零五年度起入学之学生,经有关学系核准可修读第二项主修课程。

副修课程

为贯彻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大学定副修为自愿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志向申请修读最多两项副修课程。副修课程规定至少须达15学分,但不得多于30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

学校其中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是提供均衡教育,亦即着重课程的“深”与“博”。主修课程使学生对一专业范畴有深入认识,达致一定学术水平。通识教育课程则扩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抽象与综合思考的能力,并对主修课程以外的不同学科有更广博的认识,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课程规定学生须修读15学分,若干专业课程经教务会特准则规定为12学分。学生除依所属书院规定,修读书院设计的通识教育科目外,亦须修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在四个范围内,即文化传承;自然、科技与环境;社会与文化;及自我与人文,分别选修至少一科(2-3学分)。其余大学通识教育学分,学生可根据个别科目的限制及选课规定选读。第二年入学学生须修毕通识教育科目7学分(持副学士学位入学学生)或9学分(持高级文凭入学学生)。

体育

必修体育科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团体观念与合作精神,并阐明公平竞争的意义。学生透过各项运动亦可训练健强的体格,以应付各项课业及将来发展。学生必须于首修业年修毕体育科目2学分。第二年入学学生必须修毕1学分的体育科目,始准毕业。

语文精修课程

学校一向坚持中、英双语并重,并着重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大学为所有新生开设一个必修的语文精修课程。课程包括普通话、粤语及英语三种语文,旨在教授语言学习的基本功,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院语文规定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文技巧,大学已设立一个统一和连贯的、计算学分的必修语文科目制度。一般而言,学生须修读英文科目3学分,属文学院、教育学院及社会科学院之学生另须修读一科3学分的中文科目。持高级文凭之第二年入学学生须符合语文规定3学分。

学生资讯科技能力

随着资讯科技的急速发展,资讯科技知识已成为教与学的基本技能。由一九九九/二零零零年度起,所有学生须于首修业年通过资讯科技能力测试。为帮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技能,大学为所有学生提供一套基本资讯科技技能训练及测试,旨在使学生具备操作电脑的基本技巧,懂得使用电子通讯、数据管理及资讯简报等应用软件,并能意识到资讯科技发展的社会涵义。

选修科目

如学生不欲报读辅修课程,可多修主修科目,以期于该学科植根更深更广,或选修其它学科科目,以培养广泛兴趣,增加各方面的学识。

基础规定

中六入学学生须完成基础规定24学分,包括语文科目9学分、通识教育科目6学分及主修课程学院规定9学分,持有认可大专学历的学生,可按规定办法申请豁免毕业所需的若干科目及学分,惟仍须符合有关条件,始准毕业。

如欲查询有关本科课程结构的更详尽资料,可浏览学务组网址。

注: 中六入学学生须修毕科目一百二十三学分,始准毕业。第二年入学学生须修毕科目至少六十六学分,始准毕业。

持续及专业进修

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于1965年成立,在1994年易名为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并于2006年起易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学院秉承服务社会提供优质持续专业教育的使命,配合着香港发展步伐及不同行业人士的进修需求,课程日趋多元化,2005至06年开设的课程约二千项,学生人数逾四万人。

香港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Hong Kong Internet Exchange,简称HKIX)的营运者,肩负起香港与国际网络之间互通的重任。香港互联网的中枢位于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所在的碧秋楼。

香港中文大学创新科技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创新科技中心是大学与业界沟通的桥梁,中心鼓励双方作多方面交流,并促成合作,使得大学研究成果用诸于社会。

为促进与业界的沟通,创新科技中心经常统筹大学各研究队伍在本地以至区域性的科技展览中参与展出,借以提供社会与研究队伍之间的直接沟通平台。2008年,创新科技中心更把大学科研成果接触面伸展至国际海外的展览当中,如在意大利举行的R2B 2008国际展览会,就是一次与世界各地科研机构及业界接触交流的好机会。

求学费用

香港中文大学非本地生的学费为每年 10万 港元。住宿费约 8,000-10,000 港元(单人房一般为10,000港币左右)【约合人民币 6 718-8 398元】,连同其它杂费、生活费每年约需 20,000-35,000港元。【约合人民17,632-30,856元】 另在首学期须缴付一次性保证金 450 港元【约合人民币396.72元】。

(按照09年7月30日汇率1 港元(HKD)= 0.8816 人民币(CNY))

学校或特区政府不会提供任何经济援助或贷款,自费生须有足够能力支付全教学费及生活费。

注:经学校相关部门商议决定,香港中文大学自2010年起招收内地非奖学金本科生,学费提高到10万港币/年,其余款项暂时维持不变。2010年前(不含2010年)招收之内地非奖学金本科生学费仍为8万港币/年不变。

食宿支付

香港中文大学非本地生的学费为每年 80,000 港元。住宿费约 7,000-8,000 港元,连同其它杂费、生活费每年约需 20,000-35,000 港元。另在首学期须缴付一次性保证金 450 港元。

学校或特区政府不会提供任何经济援助或贷款,自费生须有足够能力支付全数学费及生活费。

奖学金

为鼓励成绩优异的内地学生来香港中文大学就读,学校提供多名奖学金名额予录取入读“奖学金基础班”的内地学生,奖学金名额分布于二十五省、市、自治区。香港中文大学向每名在学的奖学金班学生颁发相等于攻读四年本科课程的学费、以及每年 45,000 港元住宿及生活津贴。

奖学金只给予填报香港中文大学为*院校志愿,并以奖学金基础班为*专业志愿的考生。

考生高考成绩达到中文大学为颁授奖学金而定的提档分数线,(以 750 分为标准高考满分计算,理工类及综合类考生须达 630 分或以上,文史类考生须达 600 分或以上。)以及英语单科成绩达 130 分以上。若符合奖学金*分数考生超过该省、市、自治区奖学金名额,则按名额及提档总成绩由高至低顺序选拔。

本奖学金专为内地学生而设。若学生于在学期间任何时间取得香港居民身份,则须终止奖学金之颁发。

奖学金原则上为期四年,但获奖学生每学年成绩须达到大学具体规定的平均积点 3.00 (相当于乙等)。若学生学年成绩未达到续领奖学金要求的平均积点,则须保留观察一年。学生在观察期内可继续领取奖学金,但若翌年成绩仍未达到大学的规定,有关奖学金则须终止。

奖学金的颁发须依照香港中文大学制定的相关规章及程序执行。香港中文大学对奖学金的评选及颁发有最终的决定权。

资助体系

向内地学生提供100个全额奖学金,这批同学都会入读“奖学金基础班”,学校向每名在学的奖学金班学生颁发相等于攻读四年本科课程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津贴,估计总额在58万港元(免除四年共40万港币学费,每年四万五千港币生活补贴)左右。

研究生入学要求

学士学位或以上。

基本英文要求:托福550,IBT 79 或 雅思 6.5 或 大学六级(430分或 旧6级通过)。

学校交通/香港中文大学

校内交通

香港中文大学校内有穿梭校巴和穿梭小型校巴,由交通组管理。穿梭校巴不收费,以及有转堂校巴提供课间转堂。穿梭小型校巴一律收费港币四元五角,被中大学生称为“富贵巴”。

中大校内主要的穿梭校巴站包括:大学站、大学体育中心、润昌堂、冯景禧楼、大学行政楼、五旬节会楼、联合书院、新亚书院、逸夫书院。

在教学日,有来往逸夫书院和香港教育学院的校巴行驶,英文研究与教育(中大和教院合办)的主修生可以免费乘搭。非教学日,校巴路线会有所更改。

校巴运行时间为早8:00-11:30。

校外交通

铁路

九广东铁(即京九铁路在香港境内的延伸,香港主要交通线路之一)大学站位于崇基学院岭南体育馆旁,为中大主要的对外交通。

巴士

中大附近共设有三个九巴巴士站,包括东铁大学站旁的巴士总站,和位于大埔公路的中大正门站和崇基学院校门站。现共有8条路线途经中大:

香港中文大学

70 上水<->佐敦(汇翔道) (经大埔公路)

72太和<->长沙湾 (经大埔公路)

72A 大埔工业邨<->大围站 (经大埔公路)

73A 彩园<->愉翠苑 (经大埔公路)

74A 太和<->观塘码头 (经大埔公路)

87K 大学站<->锦英苑 (循环线)* 272K 大学站<->香港科学园(循环线)

289K 大学站<->富安花园 (循环线)

小巴

于大学站旁的巴士总站共有2条专线小巴线(分别为:807K及28K)开往井头及沙田(白雅汀街),另有红色小巴途经大埔公路往上水、深水埗、佐敦等。

学校事件/香港中文大学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香港中文大学2013年10月24日公布研究发现,如果成人和长者感染这种病毒,较多出现严重并发症,可能会致命。

2014年4月28日,中国教育部正式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合作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办学者为深圳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

该次教育部批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设置的首批本科专业为: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和经济学,2014年开始招生。一期阶段(2014-2017年)在校生规模为3300人,二期阶段(2018-2021年)为6200人,三期阶段(2022-2025年)为11000人。

国际联系/香港中文大学

中文大学并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为己任,多年来不断开拓,发展及保持与海内外大学、学术机构及政府机构之关系。目前本校是英联邦大学协会、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国际大学协会、国际教育欧洲协会,以及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的活跃成员,同时亦为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的会员机构。中文大学自1965年起至今,已与世界各地逾140所著名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包括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及九州岛岛大学,韩国的高丽大学及延世大学,加拿大的卑诗省大学及多伦多大学。2004年有逾400名外地交换学生,从世界各地到中文大学修读,而中文大学亦有400多名学生到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等地交流。

此外,中文大学又与内地及台湾、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墨西哥、新西兰、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荷兰和英国等地学府订有交流协议。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及日本政府曾派遣客座讲师莅校授课,每年又有近千名来自中国各省市的学者来访,而不少中文大学毕业生曾获颁奖学金前往该等或其它国家深造。中文大学又获多个国际基金会如雅礼协会、哈佛燕京学社、亚洲区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富布赖特计划、日本基金会、伟伦基金会、中英基金及尤德爵士纪念基金会等资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成员书院、学院及学系亦各自建立了广泛的海外学术联系,与多个交流伙伴有密切的往来。

中文大学亦经常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及研讨会,2004年,第二度在中文大学举行的「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历史性地汇集4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著名大学的校长到中文大学,深入讨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师资队伍/香港中文大学

4位诺贝尔奖得主(香港*有诺贝尔奖得奖人任教的大学)

1位菲尔兹奖得主

1位图灵奖得主

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8位中央研究院院士

11位国家自然科学奖得主

14位裘槎基金会杰出研究奖得主

4位裘槎基金会杰出医学研究奖得主

26位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人数为香港所有工程学院之冠)

5位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1位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

2位计量经济学会院士

3位长江学者成就奖得主

世界排名/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培育既专且博的领袖人才,极具人文气质的*名校。自立校以来,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的中大,在香港的教育史上创造了众多奇迹。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不仅在亚洲区内享有盛名,而且在国际上也获得广泛认同。其以杰出的学术表现、雇主评价、学生及教授国际化程度、师生比例及论文引用情况等被英国THES-QS连续评为全球大学前50强。

在*《泰晤士报》(TimesHigherEducationSupplement,“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2009年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学较2008年略降4名,位列全球第46位,继续处于大陆名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之前。

2011年5月23日,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公布2011亚洲大学名*大学排行榜,排名第5。

*消息/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近日举行“绿色社群─赛马会减碳伙伴计划”工作坊暨分享会2014,由中大协理副校长冯通及赛马会慈善事务经理余文蔚颁发证书予完成试点阶段的“绿色社员”。

是次工作坊的主题为环境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育局课程发展处课程发展主任林欣琣b会上介绍了一些在学科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方法。地球保源行动顾问彭奕彰示范如何使用《结伴减碳─地球保源教材套》鼓励学生实践环保。该教材套设有高小至初中版和高中版,内容配合常识、公民教育及通识教育等科目的课程编制,可于地球保源行动网站(gaia.cuhk.hk/gaia/edukit_chi.html)免费下载。

“绿色社群──赛马会减碳伙伴计划”的第二阶段将于2014年6月开始。

历史沿革/香港中文大学

前身史略

新亚书院

新亚书院成立于1949年,为国学大师钱穆、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等人创办,其教学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东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

建校初期,规模极小,师生不过数十人,租用佐敦道三间课室在夜间上课。当时只设文史、哲学教育、经济三系。1950年三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增设商学、农学、新闻社会三系,其后因未能自设农场及校舍不敷应用,停办农学及新闻社会两系。由钱穆先生任院长兼文史系系主任,唐君毅先生任教务长兼哲学系系主任,张丕介先生任总务长兼经济系系主任,杨汝梅先生任商学系系主任,赵冰先生任法律顾问。

新亚早年的教授有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吴俊升先生、书法家曾克端、历史学家左舜生、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国学家饶宗颐、罗香林等。

书院以中文教学,并教授官立学校所缺乏的中国文化课程,被视为中国儒学的复兴基地及宋代书院文化的延续。

1959年,新亚接受香港政府的建议,改为专上学院,参加统一文凭考试,同时接受香港政府的补助。

1963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立,新亚书院成为三所创校成员书院之一。

崇基学院

鉴于五十年代初期香港社会对中文高等教育之需要,崇基学院于1951年10月由香港基督教教会代表所创办,并于1955年依照香港政府法例注册成立。

该校依据中国基督教之传统,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为主要之授课语言,并以融合基督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开拓博爱包容、自由开放之风气,培养学问通达、襟怀广阔,具有世界文化视野的人才为宗旨。

崇基学院创办之初,仅有学生六十三人,借用港岛圣约翰大礼拜堂及圣保罗男女中学上课。其后再租赁坚道147号楼房及下亚厘毕道之圣公会霍约瑟纪念堂为校址。此项发展乃得美国之亚洲区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纽约之岭南大学基金委员会与英国伦敦之亚洲基督教大学协会的经济资助。

独立书院时期,有“培育小美国人”的雅号。

蒙香港政府在新界马料水拨赠土地一段,面积共计十英亩,并于其地增建火车站(现名为大学站),该校乃于1956年迁至新界马料水村永久校址。

1963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崇基书院遂成为三成员学院之一。

联合书院

联合书院于1956年6月由广侨、光夏、华侨、文化及平正会计专科学校五所私立书院合并组成 。这五所书院是从广州或邻近地区南移的私立大学,与香港有密切渊源。

该校秉承“明德新民”校训,肩负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因应香港所需,与时并进,通过全人教育及群体生活,提升学生的品德情操,为香港社会、中国以至全人类服务。

1957年,联合书院依据香港政府法案成立校董会。联合书院创校董事会主席及首任校长为蒋法贤医生,校本部设在香港坚道一百四十七号,有学生六百多人。

1957年,联合书院、崇基学院及新亚书院组成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并由蒋法贤校长任协会主席。

1959年,联合书院和崇基学院、新亚书院成为政府资助的专上学院。

1963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立,联合书院成为三所创校成员书院之一。

开拓发展

1963年,三所书院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当时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香港政府接纳富尔敦委员会的报告书,临时校董会随即成立。政府于同年九月完成立法程序,通过大学条例及规程。关祖尧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李卓敏博士出任香港中文大学*任校长。

1964年,中大首次颁授学士学位;订定校训“博文约礼”。

1965年,教育学院、校外进修部成立;开办首项学生交流计划。

1966年,研究院成立(为香港首所研究院)。

1967年,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颁授*届硕士学位。

1969年,大学本部办事处迁入沙田现址。

1971年,简悦强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成立,由三所书院的学生代表组成,但各书院仍拥有独立的学生会。

1972-73年,大学图书馆落成启用;联合书院及新亚书院搬到香港中文大学沙田校址。

1974年,工商管理学院成立;香港政府及立法局批准中大设立医学院。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改制方案,中大将采取单一制的行政结构,各书院只负责学生福利等工作,其余权力悉数移交大学中央;第二次《富尔敦报告书》呈交大学监督,建议加强教务人员参与治校以及重组学系,为实施第二次《富尔敦报告书》的建议,大学新条例与规程完成立法程序,正式生效。

1978年,马临教授接任第二任校长。

1980年,首办博士学位课程。

1981年,医学院正式成立并录取首批医学生,成为香港第二所医学院;首办兼读学士学位课程。

1982年,利国伟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首次颁授哲学博士学位。

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获得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奖,此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1984年,中大推行本科课程暂取新生计划,接受中五会考毕业生循该办法申请入学。

1986年,逸夫书院成立,成为中大第四所成员书院,其校舍则于四年后落成;大学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

1987年,高锟教授接任第三任校长。

1988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公布《第三号报告书》,当中建议中大的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引起中大学生抗议;大学服务中心加入中大(1993年更名为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1989年,《第三号报告书》的建议获行政局通过,建议最终成为事实。中大绝大部份学系于1994年正式改行三年本科的学制。

1991年,工程学院、护理学系(2002年正名为那打素护理学院)成立。1992年,药剂学院成立。1993年,会计学院成立。同年,中大校友评议会成立。

1995年,香港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于中文大学成立,成为全港互联网讯息的核心。

1996年,李国章教授接任第四任校长。1997年,利汉钊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

1998年,中大驻北京大学联络处成立;中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成立。同年,率全港之先录取内地本科生。

1999年,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其后成为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成立。2000年,中医中药研究所成立。

2001年,中大于东铁大学站附近兴建全港首间教学酒店。

2002年,金耀基教授接任第五任校长;中大与东华三院筹划成立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中大首次颁授荣誉院士。

2003年3月28日,郑维健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因非典型肺炎爆发,中大宣布休课。同年,中大成功找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源头。

2004年,刘遵义教授接任第六任校长。

2005年,星云大师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在中大成立人间佛教研究中心。

2005年12月1日,法律学院成立,中大成为继港大及城大之后,香港第三家提供法律本科及研究院课程的大学 。

2006年,为应付中大于2012年恢复大学四年制后对学生宿位的需求,校方宣布成立晨兴书院及善衡书院,校舍设于大学体育馆后的山坡;大学制定策略计划,确立今后十年发展方向;选定五个重点资助研究领域。

2007年,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成立。

2009年,前校长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位拥有香港身分的诺贝尔奖得主;郑海泉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建筑学系升格为建筑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成立。

2010年,沈祖尧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长;两所新书院善衡书院和晨兴书院开始招生。

2011年,第七所书院和声书院开始招生;中大教学酒店开幕暨郑裕彤楼命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开幕。

2012年,配合香港“3+3+4”学制改革,采用四年制本科课程,回归创校一直推行至九十年代中期之学制;敬文书院和伍宜孙书院开始招生。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学金禧校庆。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由香港中文大学和深圳大学合作办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

杰出校友/香港中文大学

● 学术界

余英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得主
丘成桐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首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沃尔夫数学奖得主
徐立之香港大学前校长、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院长
陈玉树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创院院长兼副校长、香港岭南大学前校长
霍韬晦当代思想家、教育家、新儒学家、梵文学者、佛学家
郑国汉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前院长
王于渐香港大学前首席副校长、商学院前院长、经济学讲座教授
杜祖贻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前院长
郑绍远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前院长、数学系荣休教授
辛世文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善衡书院院长
黄乃正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理学院前院长
雷金庆香港大学文学院前院长、昆士兰大学亚洲语言研究系前主任
梁元生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讲座教授、崇基学院前院长
李沛良香港中文大学伍宜孙书院院长、社会科学院前院长、崇基学院前院长
梁美芬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院长、香港十大杰出青年、香港立法会议员
陈志辉香港中文大学EMBA课程主任、逸夫书院院长
陈家乐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前副院长兼财务系主任
张仁良香港教育学院校长、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前院长兼金融学讲座教授
金圣华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讲座教授、香港翻译学会会长
叶永烜德籍华裔天文学家、台湾中央大学教授
刘焕明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前院长、物理系讲座教授
胡绍燊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院长
崔康常香港恒生管理学院创校校长
陈耀南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
卢玮銮香港著名散文作家、教育家,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李天命香港著名哲学家、作家、诗人
周佳荣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系主任
陈永明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香港教育学院语文教育学院前院长
何建宗红潮研究专家、香港绿色力量会长、香港公开大学科技学院环境学课程主任
陆润棠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系教授、恒生管理学院英文系教授兼人文学院院长
古德明香港英语教育作家、时事评论家、香港科技大学翻译组前主管
潘毅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
庄太量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南京大学思源讲座教授
赵慧君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
许俊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公开考试委员会主席
李述汤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段玉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戴希立香港田家炳中学校长、香港优质教育基金督导委员会主席

● 商界

郑海泉香港银行家、汇丰银行亚太区前主席
罗旭德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李思廉香港富力地产集团董事长
陈万雄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香港出版总会会长
香树辉香港投资银行家、资深传媒人
甘庆林长江和记实业副董事、总经理
王美琪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瑞云英皇娱乐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
汪长智香港沙龙电影有限公司前董事、总经理
梁海明仲良集团主席兼总裁
王维基香港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香港宽频联合创办人兼主席
罗富昌香港永富容器集团有限公司主席
邝其志澳门励骏创建主席、香港交易所前行政总裁
庞宝林香港东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程鼎一香港国泰航空集团中国区总经理
庄伟茵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企业发展总裁
杨玉珍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经理
许汉忠香港机场管理局首席执行官
陆国燊香港商务印书馆董事、总经理兼总编辑
冯永业香港机场管理局企业发展执行总监、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前行政总裁
张鸿朗力福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执行董事、中国金石矿业控股有限公司前行政总裁
林永君傲视网络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慧科讯业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创会会长
沈振盈香港讯汇证券首席执行官、著名股市投资专家
谢家驹香港瑞安投资有限公司前总经理
朱泰和友邦保险集团首席投资总监
梁理中中原财务董事、总经理
许夏林森科产品有限公司行政董事
伍经衡香港遵理学校创办人
彭玉荣香港东亚银行前副首席执行官
黄元山瑞银伦敦前执行董事、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亚太区结构信贷衍生部门前主管
王泽基巴克莱资本投行部前董事总经理、瑞士银行前董事总经理、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教授
涂国彬香港永丰金融集团研究部主管
庄志豪香港致富证券研究部经理

● 政界

屈洁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国际贸易、亚太策略及多元文化厅厅长
郭森若澳大利亚前驻韩大使、澳大利亚驻亚太经合组织(APEC)大使
陈德霖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
吴克俭香港教育局局长
陈茂波香港发展局局长、香港会计师公会前会长
马力香港民建联前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
白韫六香港廉政公署廉政专员、香港入境事务处前处长
罗范椒芬香港廉政公署前廉政专员、香港教育统筹局前局长
张志刚香港特区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香港发展论坛总干事、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
王桂埙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主席、香港版权审裁处主席、香港律师会前会长
邱诚武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副局长、香港经济日报前执行总编辑
许晓晖香港民政事务局副局长
梁敬国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梁凤仪香港证监会执行董事、香港金融管理局前助理总裁、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前副局长
何安达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办公室前新闻统筹专员
麦美娟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葵青区议会前副主席、香港工会联合会常委
陈克勤香港立法会议员、民建联副主席
谭伟豪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副主席
蒋丽芸香港立法会议员
梁卓文香港驻美国总经济贸易专员、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前署长
王易鸣香港立法局议员、香港行政局议员、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前主席
叶文娟香港社会福利署署长
梁焯辉香港规划署前署长
李明逵香港警务处前处长
张敏仪香港广播处前处长、香港特区驻东京经济代表部前首席代表
吴国昌澳门立法会议员
杨耀忠香港临时立法会议员、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会长、香岛中学校长
杨宝坤皇家香港辅助警察队总警司、香港立法局议员
邱光耀马来西亚政治演说家、社会党青年国际联盟(IUSY)全球副主席
陈黄穗香港存款保障委员会主席、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前总干事
刘燕卿香港申诉专员公署申诉专员、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前总干事
潘洁香港环境局前副局长

● 文化艺术界

钟景辉香港戏剧教育家、香港戏剧协会会长、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创院院长
许冠文香港著名电影导演、演员、编剧,*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男主角
汤汉天主教中国香港教区主教
黄易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
陈永华香港音乐家、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主席
梁文道香港作家、电视主持人
黄伟文香港著名填词人、时尚评论人
孙耀威香港著名歌手、演员、主持人
王贻兴香港作家、电视主持人
王晶香港影视导演、编剧、制作人
麦贯之香港著名导演
冼杞然香港著名导演
罗永贤香港无线电视编导、监制
黄修平香港著名导演、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奖得主
古天农香港中英剧团艺术总监
唐健垣香港著名古琴家、古筝演奏家、南音和甲骨文研究专家
殷巧儿香港资深教育及话剧工作者
曾叶发香港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香港作曲家联会创会主席
杜可风香港著名电影摄影师
林子扬香港著名音乐人
陈浩然香港著名音乐制作人
伍卓贤香港作曲家、编曲家、笙演奏家、音乐导师
黄纪钧香港著名漫画家
梁仲基香港著名漫画家
黄碧云香港作家
李敏香港作家
王迪诗香港作家
谢晓虹香港作家
郑梓灵香港作家
西茜凰香港作家
黄炳耀香港演员、编剧
刘天赐香港著名媒体人、创意人士
潘源良香港著名填词人
方杰香港著名填词人
杜国威香港编剧、香港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黄凯芹香港著名歌手、电台DJ
黄一山香港演员、编剧
陈松伶香港影视歌三栖女艺人
高皓正香港歌手、演员、主持人
梁荣忠香港演员
森美香港演员、歌手、主持人
蔡梓铭香港歌手
朱凯婷2001年香港*季军
陈美诗中国香港女演员、歌手
陈倩扬2008年香港*亚军、2009年国际中华*亚军
黄婉曼香港艺人、记者
梁雨恩香港歌手
罗杏芝香港女配音演员
余欣沛香港女配音演员

● 新闻传媒界

谭卫儿《南华早报》副总编辑、香港亚洲电视新闻及公共事务部前副总裁
陈景祥香港资深传媒人、《信报》前总编辑
张健波香港资深传媒人、《明报》总编辑
许方辉香港无线电视新闻总采访主任
张家丰东亚唱片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
罗灿香港数码广播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信报》前首席执行官
张翠容香港资深战地女记者
潘蔚林香港无线电视中国组首席记者兼主播
吴璟儁香港无线电视新闻主播
罗若安香港无线电视新闻主播
庄安宜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前总主播
邱文华香港无线电视前新闻主播
何洁贞香港无线电视前新闻主播
叶雅媛香港无线电视前新闻主播
杨洁恩香港无线电视前新闻主播
黄章翘香港无线电视前新闻主播
龚伟怡香港无线电视新闻财经组记者兼主播
黄紫盈香港无线电视新闻前主播
郭咏嘉香港无线电视新闻前主播
方健仪香港无线电视前首席记者兼主播
方东升香港无线电视新闻主播、副采访主任
冯佩乐香港无线电视前首席记者
吴志森香港资深传媒人
洪朝丰香港电台及电视节目主持人
韩毓霞香港无线电视主持人
詹志文香港商业电台节目主持人
魏绮珊凤凰卫视香港台新闻主播、主持人

● 体育界

赵咏贤釜山亚运会女子壁球金牌得主
林尚义香港足球运动员、著名电视足球评述员
梁倬轩香港足球运动员、2009年东亚运动会金牌得主
蔡晓慧香港女游泳选手、1998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运动会银牌得主
李致和2006年多哈亚运会铁人三项银牌得主
麦佩轩2000年亚洲壁球锦标赛女团冠军、2009年东亚运动会女团金牌得主
余翠怡轮椅击剑运动员,雅典残奥会获四枚金牌、北京残奥会一金一银、伦敦残奥会两金一铜
汤芷颖2014年仁川亚运会女子壁球团体铜牌得主

(依据网络“香港中文大学校友列表”逐一核对整理)

学术研究/香港中文大学

科研平台

根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卓越学科领域平台(群体)7个,联合研究单位34个,其他研究所33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卓越学科领域平台(群体)(7个):细胞器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医中药研究与发展、资讯科技、网络编码研究所、母体血浆胎儿核酸研究中心、植物及农业生物科技中心

联合研究单位
研究单位名称
草药研究中心
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
光机电设计与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
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
联合传统医学分子实验室
脑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媒体科学、技术与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深圳)
人文价值研究中心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
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
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标准化和研发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语言、认知及大脑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华大基因跨组学创新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社会政策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智慧中国 机器人与智慧城巿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企业互联网运作联合研究项目
香港中文大学利群计算及界面科技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与暨南大学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与南京大学脊柱侧弯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肝病及消化病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天然药物与毒理学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先进光子学联合研究实验室
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智能感知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智能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药用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合作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促进中药全球化联合实验室
自动化科学与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其他研究所
研究所名称
材料科学及技术研究中心吕志和创新医学研究所理论计算机科学与通讯科学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
光科技研究所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香港亚太研究所
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所网络编码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老年学研究所
精密工程研究所人文学科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未来城市研究所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
经济及金融研究中心深圳研究院中医中药研究所香港癌症研究所消化疾病研究所
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生物科技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香港教育研究所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
心脑血管医学研究所亚太工商研究所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建设成果

成果统计

香港中文大学在2006年的策略计划中,选定五个学术领域,调配充足资源协助其开展研究,以“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为五大重点研究领域。

2013-14年度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
生物及医学6350.38
商学195.38
工程学4426.54
人文学及社会科学4321.76
自然科学2718.23
2013-14年度研究资助局杰出青年学者计划拨款
研究领域项目数金额(百万港元)
生物及医学21.66
商学10.47
工程学64.88
人文学及社会科学74.19
自然科学53.56
研究成果分布
-2013-14年度2012-13年度
期刊文章32323241
发表论文28142809
学术专著653599
创意文学作品、顾问报告、个案研究175122
专利、协议及成立公司6165
其他843869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杰出研究

协作研究金2012/2013年度获资助之研究项目

1.具有能量定域效应的功能化等离子体光子学及其在检测纳米操控和光电子中的应用

2.探讨力学传导及新的内皮细胞信号因子对运动促进血管健康的关键作用

3.巨噬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转分化在器官纤维化的致病机制与临床干预

4.基于金-钻石复合纳米系统的多功能超灵敏探测

5.发展新方法学用于制备碳硼烷新材料

第三轮主题研究计划获资助之研究项目

1.系统性开发鼻咽癌的分子靶标

2.对糖尿病心血管及肾脏并发症的跨组学基因研究-从创新发现至个性化治疗

3.智能化太阳能技术:采集、存储和应用

中国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自创校起即肩负”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使命,以承传中国文化为己任,积数十年中国人文研究的传统,可谓卓然有成。中大的中国研究领域涵盖广泛,涵盖语文、文学及表演艺术、或文化承传和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政治及法制发展、公共卫生和环境、商业与法律等,以期多方面为传承中国文化及人文精神作出贡献。

中大创校先贤及教授中不乏目光远大的中国研究学者,包括钱穆先生、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劳思光教授、刘殿爵教授、饶宗颐教授、余英时教授和余光中教授等。他们继承中国的学术传统,又以现代观点重新诠释国学,主张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价值,并重建中国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传统;他们培育不少国学人才,深刻影响着华人学术圈,亦为中文大学发扬中国文化的工作打下根基。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根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系统有大学图书馆、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李炳医学图书馆、建筑学图书馆、利国伟法律图书馆等7所图书馆;馆藏涵盖13万余种电子及纸本期刊、456万余册电子书及258万余册书籍

;特藏包括从商代甲骨、中西文善本至现代中国文学档案等

2013至2014年度图书馆馆藏资料
类别统计数据
馆藏(册)
期刊(种)
电子期刊
电子书
电子数据库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学术期刊

大学刊物
《中文大学校刊》《香港中文大学年报》《中大通讯》
《概览及统计资料》《香港中文大学概况》

历任校长/香港中文大学

*任李卓敏教授(1963-1978)

第二任马临教授 (1978-1987)

第三任高锟教授 (1987-1996)(“世界光纤之父”,被授予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四任李国章教授(1996-2002)

第五任金耀基教授(2002-2004)

第六任刘遵义教授(2004-2010)

第七任沈祖尧教授(2010-至今)

学院简介/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在1998年开始招收内地本科生,至今已有近千名内地学生在中文大学就读。本校由2005年开始通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招收内地本科生,今年更获国家教育部列入提前录取批次。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公办研究型综合大学,现有文学、工商管理学、教育、工程学、医学、理学、社会科学及法律学八个学院,共有61个学系和60个研究院学部,提供过百项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涵盖面极为广泛。

香港中文大学的内地招生计划分设文、理、工、商四个学科门类。文科类包括文学院、教育学院、法律学院及社会科学院;理科类包括医学院及理学院;工科类为工程学院;商科类为工商管理学院。

校园环境/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校园位于沙田西北隅,不但兼拥海山胜景,交通也极为便捷,坐火车从九龙到中大只需三十分钟,从罗湖边境则只需二十分钟。校园占地一百三十七点三公顷,是香港*最秀逸者。中大依山而建,从山顶到山脚,由高至低可分成三层,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处处花木扶疏,中西风格的建筑掩映于其间。中大也是许多鸟兽虫鱼的栖息地,校方也竭力保护校园生态。俯瞰吐露港、远眺八仙岭的中大校园,是山与海的协奏曲,给予诗人灵感,赋诗歌颂它的和谐景致以及当中的翰墨因缘。

中大校园宜漫步宜健行,徜徉于其间,可远观飞鸟,近赏花树。行于校园内的人行步道,如山阴道上行,从大学铁路站起步,以任何一所书院为终点,信步而上,会途经清雅的荷塘、苍郁的老树、翠瓦丹柱的亭台、两侧树木成行的大道、幽静的庭院、芳馨袭人的中药园、著名的雕塑、得奖的建筑,以及其他或人工或天然的景物,使人应接不暇。凡此种种,都令中文大学成为潜心治学、培养德行才干的好地方。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