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广西大学

介绍:

广西大学

首页www.gxu.edu.cn

高校大学,广西高校。教育网站。

广西大学,教职工。校友。

文化传统/广西大学

校歌原词由马君武博士创作:
保卫中华,发达广西,是我们立校本意。
为国牺牲,为民工作,是我们求学目的。
努力、努力、大家一齐努力,求得知识,炼好身体,更遵守严格纪律。
努力、努力,大家一起努力,对内团结,对外抵抗,为祖国奋斗到底。
第三版《广西大学校歌》
振兴中华,建设广西,是我们立校本意;
为国奉献,为民服务,是我们求学目的。
努力,努力,大家一齐努力,学好知识,练好身体,有理想道德有纪律;
努力,努力,大家一齐努力,团结求实,勤奋创新,为祖国奋斗到底!
第四版《广西大学校歌
复兴中华,发达广西,是我们立校本意;
为国奉献,为民工作,是我们求学目的。
努力,努力,大家一齐努力,求得知识,练好身体,更遵守严格纪律。
努力,努力,大家一齐努力,勤恳朴诚,厚学致新,为祖国奋斗到底!
校歌修改历史抗战时期,西大校歌由时任广西大学化学系讲师汤铁民作曲,马君武校长亲自填词,这也是西大梧州时期的校歌。有评论指出:抗日战争中产生的《广西大学校歌》分明是战火硝烟中的一代学子的牺牲报国的呐喊。学校桂林时期,马校长又结合时局特征将校歌歌词进行部分改动。建校70周年前夕,校庆宣传组修改校歌歌词,并形成了第三版的《广西大学校歌》。2008年10月10日,广西大学建校80周年前夕,校庆宣传组发布了新校歌,新校歌既有传承性又有时代性,歌曲保留了老校歌的音乐元素,又大胆创新,用现代的音乐节奏和旋律诠释广西大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易为青年学生接受。
校训勤恳朴诚、厚学致新
“勤恳朴诚”是广西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先生亲撰的校训。自1928年广西大学成立到1953年院系调整,广西大学一直沿用这一校训。按照字面的理解,“勤”是勤奋、认真,“恳”是真挚、恳切,“勤恳”合在一起就是殷勤恳切,唐代柳宗元在《柳浑行状》中说:“词旨切直,意气勤恳”,就是指做事认真不懈;“朴”是朴直朴素、敦厚老实,“诚”是诚信诚实,真心真意,“朴诚”合在一起就是敦厚老实,艰苦朴素,诚信诚实。“勤恳朴诚”就是要求勤勤恳恳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艰苦创业,俭朴生活。其中“诚”是核心,是根本。
“诚”是人类社会的较高道德规范,也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就是真,其对立面是“欺”,“真”的对立面是“假”。为人朴诚,就是朴实无华,诚心真意,以诚相待。大学既是传授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场所,更是教人勤恳朴诚、求真求善的精神家园,就教育来说,教人如何做人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正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学问也要“朴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诚心诚意,求真求实,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
“厚学致新”。“厚”原指物体的厚度,与“薄”相对,引伸为深重、厚道、宽厚之意。“厚学”既指有广博的知识和学问,又指崇尚知识,博采众长,且还有兼容并蓄,融贯古今与中西的要求。常说要厚积薄发,无论是做学问、搞研究,还是干事业,都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基础,才能达致目标。“致新”就是努力创新,与时俱进,要求通过学习研究,获得新知识,进行新创造新发明;要求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厚学致新”还是为学的两个层次,或者说是两个阶段。要达到“厚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学习志趣,这是人生强大的求知动力。
“厚学”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厚学是为学的*阶段,要求刻苦学习,博采众长,正如马君武先生所说:“集世界之知识,造极新之国家”。而“致新”是为学的第二个阶段,也是较高境界,要求致力去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努力认识新事物,创造新业绩。“勤恳朴诚,厚学致新”很好地体现了广西大学的办学传统和人文精神,既有老校训的传承,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

办学条件/广西大学

办学理念学校把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 根据 “ 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 ” 的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压缩长线专业,保护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发展应用型专业,创建交叉型专业,对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提高了专业规模效益与社会适应性,使学校的专业布局和结构能较好地适应广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对广西的支柱产业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构建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英语 + 专业”分段培养,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主辅修制、产学研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目标

用15年左右的时间,发展成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成为解决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思想库和科技源;在建校100周年时,建设成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院系设置学校下设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农学院、林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加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0个二级学院,1个体育教研部、1个独立学院——行健文理学院。

校园文化/广西大学

学校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师德工程、校园文明工程、校园文化工程、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文明示范窗口工程”等五大校园文明工程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校风。学校被授予“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首批绿色大学”等称号。

知名校友/广西大学

两院院士施汝为、文圣常、陈太一、党鸿辛、卢鹤绂、沈善炯、李林、郑志鹏
国家特等奖发明者张先程
革命英才陈保民、陈达伍、陈迩冬、陈素华、陈作民、何文里、何康、何忌、郭书盛、李坚、李慧等
党政军界李兆焯、何康、黄诚达、李崇道、黄日波、李纪恒、陈武、苏道俨、徐贵、雷海良、杨道喜等
科技界黄维义、安家成、敖云亨、白先进、蔡道雄、蔡高炎、蔡希高、陈瑶、岑长恩、曹子丹等
企业界何文、何懿、黄嘉棣、沈铭明、蔡庆祺、蔡曙晓、陈正秋、陈引芝、陈殆芳、陈健学、陈辉等
作曲家、歌手周文中(与贝聿铭、赵无极齐名),后弦(邓文彬)
导演、演员鲍方
《豪杰解霸》发明者梁肇新
法官李福善(大紫荆勋章获得者)

历史沿革/广西大学

1928年,广西大学诞生于广西梧州市蝴蝶山,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长是*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学校以马君武先生提倡的"复兴中华,发达广西"为立校宗旨,建校初设理、工、农三个学院。1936年增设文学院和医学院(1937年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军医学校)。
1939年,广西大学被民国政府确立为国立大学。20世纪30、40年代,竺可桢、李四光、李达、陈望道、王力、刘仙洲、陈寅恪、盛成、陈焕庸、千家驹、施汝为、卢鹤绂、纪育沣、文圣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校任教,学校综合实力得到提高,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抗战期间,广西作为*大后方,大批专家学者及有志青年荟萃于桂林文化城,广西大学师资队伍更由此得以充实发展,使学校跃居为当时国内重要大学之一,学术力量位居全国前列。
1944年夏,日寇南侵,长沙、衡阳相继沦陷,广西告急,西大提前放假疏散。九月,学校迁至融县。十一月,柳州进入战时状态,学校再迁至贵州榕江。
1945年9月,日本法西斯投降,西大由贵州榕江迁回广西,暂栖柳州鹧鸪江。
1946年春,由学生发起“返梧运动”,迁回梧州蝴蝶山。九月再迁回桂林,校本部设在将军桥。
1949年,广西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文教、法商、理、工、农等5个学院,下设22个系和4个专修科,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1951年11月3日至9日,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会议拟定了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其中决定将广西大学矿冶系、武汉大学矿冶工程系,湖南大学矿冶系、南昌大学采矿系、中山大学地质系、北京工业学院冶金专修科调整出来,在湖南长沙成立中南矿冶学院;将广西大学土木系及农田水利专修科与武汉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武昌中华大学等院校的水利系、科合并成立武汉大学水利学院。

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广西大学题写了校名。1月24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转发中央教育部关于*次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决定的工学院调整方案,要求有关院校贯彻执行。9月4日,广西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及农田水利专修科教师5人,其中有教授叶守泽、王鸿儒、尹政及学生59人赴武汉并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10月23日,农学院召开了民主建设代表大会,宣布广西农学院正式成立。院长孙仲逸。广西大学农学院独立建制为了广西农学院,是1952年7月4日至11日中央高教部召开的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作的决定。这次会议,根据中央关于院系调整的指示,讨论了农学院的调整方案,其中决定:广西农学院保留农学、林学两个系,独立成立广西农学院,其余园艺,畜牧、兽医、植保等四个系的师生及设备,分别并入华南、华中、江西、湖南、河南农学院。
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广西大学被停办,师生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大学。经1952年5月29日政务院第180次会议通过的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的计划,决定撤销广西大学,其所有的院系进行统一调整到华南区各高校。
1953年10月17日,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中文、外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教育等系教师共53人,师范专科学生258人并入广西师范学院。其中成立最早,师资最强的机械系、电机系(电力部分)并入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电机系(部分)和化工系并入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历史悠久的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今湖南大学),矿冶系并入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农学院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
195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强烈要求下,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校长由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韦国清上将兼任,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97年,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
1998年,七十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题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团结奋斗,努力办好广西大学”。并获批博博士和硕士学委授权单位。
1999年,广西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项目建设学校行列。
2000年,广西大学经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全国第四批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点之一,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早具有MBA专业学位授权的高校。
2004年,广西大学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2005年,广西大学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9年,广西大学商学院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批准成为具有EMBA培养资格的院校,成为广西*一所具有EMBA培养资格的高校。
2012年,广西大学被确定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14所高校之一。
2013年,广西大学入选“*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批。同年7月,广西大学与山西大学、南昌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成立“中西部高校联盟”,并成为14个成员单位之一,该联盟的成立打破了*教育联盟由高端大学垄断的局面。

科研教学/广西大学

基础设施

为适应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校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加大教学投入, 打造全校实验共享平台。 按全校公共基础课实验平台和学院专业基础课、专业实验平台两个层次构建实验中心,形成了“规模化、平台式”的实验中心建制模式。学校现有实验中心25个,其中全校共享的校级实验中心5个,院级实验中心20个。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5亿元。
学校现有大学路和邕武路2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307.19公顷(3,073,387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20.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2.92亿元;学校图书馆及各院、部、所资料室藏书252.77万册,电子图书123.84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4,102种,全文电子期刊16,981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已初具规模。*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南地区南宁主节点设在我校。
广西大学校园绿树成荫,芳草如茵,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占地307公顷,校舍总建筑面积约9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99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8亿元。2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5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1个现代化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48个科研所(中心),67个校、院二级管理的实验室。

科研交流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所高校或研

究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建立友好往来关系。迄今,学校已选派了500多名教师和科技人员赴国外学习、开展科技合作、担任客座研究员等;同时邀请一大批外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及进行合作研究等。广西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最早确定的全国对外开放接受外国留学生的66所大学之一,自1962年起已为近40个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利用地处*——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地带、毗邻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东盟各国的高等教育合作,东南亚国家到校学习的留学生逐年增多。目前,学校有留学生200多人,其中来自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占70%。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211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加 大学科建设的力度,通过学科建设聚合人才,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经过多年建设,学科的装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国家立项建设的5个重点学科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部分学科方向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随着重点学科和学科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不断增强,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增多,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产品已经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校在“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变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纯度蔗果低聚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应用于仅次于三峡电站的龙滩电站等一批水电站建设中,“物权法”研究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展示了我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400多项,其中承担国家“863”、“973”(子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课题149项;科研经费达到2.6亿元;发表学术论文8,856篇 , 进入SCI 、EI 、ISTP 三大索引580篇;获专利授权53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成果126项。 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总额和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数连年位居广西*。转化了一批对地方经济建设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精品成果学校以精品(重点)专业、精品(重点)课程、精品(重点)教材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实施专业责 任 教授制和主要课 程责任 教授制,立项建设了一批专业、课程、教材,获得广西精品专业4个、重点专业3个,广西精品课程7门、重点课程5门,广西精品教材5种、重点教材7种、优秀教材14 种。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立项建设了一批多媒体课件,在2005年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奖级别和数量居参赛高校之首。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十五”期间 立项了273项教改项目和教育科研项目,近两届获教学成果奖113项,其中*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校合作)、二等奖2项(其中1项为三校合作),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

学校领导/广西大学

现任领导
广西大学现任领导党委书记梁颖
校长赵艳林
党委副书记唐平秋
纪委书记燕柳斌
副校长毛汉领、魏远安、张协奎、罗廷荣、韦化、陈保善、商娜红
总会计师梁家斌
历任校长
姓名职务任期姓名职务任期
马君武校长1928.6-1929.6韦国清校长1958.12-1968.11
马君武校长1931.5-1936.6黎炎怀校长1968.11-1971.4
黄旭初校长1936.6-1938.2陈秉德校长1971.5-1973.10
白鹏飞校长1938.2-1939.8黄传林校长1973.10-1978.12
马君武校长1939.8-1940.8覃应机校长1978.12-1982.3
雷沛鸿校长1940.8-1941.8侯德彭校长1982.3-1986.9
高阳校长1941.9-1942.10王奇浩校长1986.9-1990.1
李运华校长1943.9-1946.3陈光旨校长1990.1-1995.2
陈剑脩校长1946.3-1949.4郑志鹏校长1995.2-1997.3
盘珠祁校长1949.5-1949.10唐纪良校长1997.3-2012.6
张映男校长1949.12-1950.2赵艳林校长2012.6-至今
杨东纯校长1950.3-1953.10-----------------------------

学校简介/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地方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创办于1928年,现设有哲、经、法、文、理、工、农、管、教等九大学科门类,是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首任校长是*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马君武博士。学校校园占地面积307.19公顷 。有20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有85个本科专业,143个硕士学位点,10个博士学位点;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211工程” 国家重点建设学科,16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1个科研所(中心),1个大学科技园,1个现代化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

广西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地方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创办于1928年,现设有哲、经、法、文、理、工、农、管、教等九大学科门类,是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首任校长是*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马君武博士。

师资力量/广西大学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722人,其中专任教师1,824人,专任教师中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授 261人,副教授 535人,博士生导师 5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8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人,广西十百千人才*、二层次人选34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2人,广西优秀专家11人,广西先进工作者9人,广西优秀教师15人,广西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有正高职称人员235人,副高职称人员716人,博士132人;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进入国家百千万跨世纪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4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教育部骨干教师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专家77人,广西高校跨世纪人才工程27人;学校聘请了16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当中有诺贝尔奖 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和*工程副院长潘家铮院士等。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