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东北师范大学

介绍:

东北师范大学

首页www.nenu.edu.cn

教育教学、人才招聘、交流合作、学科建设、东北师范大学主页,师资 队伍、主要栏目有:学校概览、科学研究、公共服务等。招生就业。

校友。东北师范大学,邮箱。

所获荣誉/东北师范大学

2004年,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是全国获此殊荣的四所高校之一。2009年9月,学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学校荣获“2010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2012年再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校园资源/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新建了净月校区,在本部校区全面维修改造并新建了一批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设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舒适环境和良好条件。学校建成了现代化校园计算机网络。学校建有两座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藏书量约300万册(不含电子图书)。有阅览座位4643个,有近900台计算机供学生检索和浏览网上文献, 是国内高校图书馆中藏书丰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图书馆之一。学校建有自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是面向社会开放,集科普教育、收藏研究、文化交流、智性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于2007年5月被吉林省科技厅认定为吉林省科普基地。学校还建有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旱冰场、游泳场和国内高校一流的塑胶田径运动场、室内田径馆等,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综合体育馆正拔地而起。

草地生态工程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 植被生态科学实验室、多酸科学实验室、应用统计实验室、分子表观遗传学实验室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生态系统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实验室是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学校还设有教育部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在建)、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农村教育研究所和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东北师范大学研究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教育部东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等全国性培训研究机构设在该校。学校还设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附属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实验幼儿园和以出版教育类书籍而饮誉海内的高校出版社等。

交流合作/东北师范大学

学校高度重视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开放式办学的思想指导下,已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聘请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代表的80余名外籍专家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聘请来校授课的长期外籍专家学者达400余人次,公派出国访学、进修的教师每年达百余名,并举办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40多个,开展了多项重大合作研究,促进了学术交流。目前学校还与国外多所大学开展了本科“3+1”和“2+2”模式的合作办学,为学生发展拓展了空间。学校分别在韩国东亚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也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国家公派赴日留学人员的培训基地,共培训各级各类出国留学人员7300余名, 成为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纽带与桥梁。2006年,学校分别在韩国东亚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2007年9月学校召开了“东北师范大学外事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走开放之路”的办学思路和任务。

学科建设/东北师范大学

学校原名东北大学,建校于1946年,1949年定址于长春。1950年,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22618人,其中,本科生1408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063人,外国留学生472人。

全校现有19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142个硕士学位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75个博士学位点,设有研究生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语言文学、历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地理学、 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科学与工程等11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体育硕士等3个专业学位点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有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当代*基础教育若干重大问题,地域文明重点问题,信息化*东北,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动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松嫩平原草地、湿地可持续发展,多酸及光发射材料等6个学科被确定为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历史学科、中文学科、生物学科等3个学科是国家文科、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领导/东北师范大学

职务姓名
校长刘益春
副校长张治国、马尚、苏忠民、张君辉、李忠军(兼)、冯江
党委书记杨晓慧
党委副书记赵莹、王延、李忠军
纪委书记赵莹(兼)
党委委员杨晓慧、刘益春、张治国、马尚、赵莹、苏忠民、王延、张君辉、李忠军、冯江、付强

教学成果/东北师范大学

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20余项, 科研经费总额3.2亿余元。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40余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74项。2001年以来,CSSCI论文3000余篇。2004年,学校SCI论文数255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由2000年的第58位上升至第28位。 2001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奖励290余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6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获*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研究、细胞遗传学等特色研究领域逐渐形成。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课余活动丰富多彩,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精品化、系列化、学院专业特色化的校院两级校园文化格局,其中“双百论坛”学术报告、“挑战杯”科技竞赛、“文明修身”道德发展、“炫亮东师”原创艺术、“激情年华”精品展示、学院专业素质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2007年1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亚冬会开幕式文艺演出,这是国内首次由一所大学承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开幕式的文艺演出。东北师范大学学子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喜获特等奖,实现了吉林省在这一奖项上20年来零的突破;在被誉为“*青少年科技类较高奖”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中,东北师范大学学子连续两届榜上有名;东北师范大学红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也具有全国性影响,红烛志愿者协会先后被评为*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著名学者/东北师范大学

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郝水;统计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白志东;文学史家:杨公骥;诗人:张松如(公木);文学理论家:蒋锡金;文字学家:孙常叙;历史学家:林志纯 李洵 朱寰 丁则民;教育学家:陈元晖 王逢贤 吴杰 梁忠义;心理学家:杨清;地理学家:陈才;党史学家:郑德荣;生态学家:祝廷成;体育学家:林笑峰;*教学名师:田克勤、柳海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百渠、麻彤辉、刘宝、苏忠民、王野乔;*科学院“百人计划”:刘益春、周道玮、李斌。

人才培养/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以专业思想巩固、基础知识宽厚、教育素质高、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功扎实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好评,在基础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毕业生供不应求。每年有近30%的毕业生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研究生和本校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就业,还有一批学子出国深造。2004年,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是全国获此殊荣的四所高校之一。

学校以教育教学作为立校之本,通过实施“优秀中学教师培养工程”,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2001年,国家教学成果评奖中,东北师范大学获得14项*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优师工程”荣获*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学校开始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突破传统的以专业教育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实行现代教育理念下以课程为中心的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推行学分制;改革本科招生方式,在经济、管理、教育、新闻传播、生物、数学、物理等学科领域实行按一级学科招生,两年后分流;文、史、哲按二级学科招生联合培养;推行“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修订培养规格与课程计划,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加大新专业建设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知名校友/东北师范大学

政治家、教育家:成仿吾、张如心、张学思 
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郝水
统计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白志东
文学史家:杨公骥
诗人:张松如(公木)
著名作曲家:吕远
文学理论家:蒋锡金
文字学家:孙常叙
历史学家:林志纯、李洵、朱寰、丁则民、吴宇虹
 教育学家:陈元晖、王逢贤、吴杰、梁忠义
 心理学家:杨清
 地理学家:陈才
 党史学家:郑德荣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张澍军、田克勤
 生态学家:祝廷成
体育教育家:程登科
 体育学家:林笑峰
 *教学名师:田克勤、柳海民、史宁中、张向葵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百渠、麻彤辉、刘宝、苏忠民、王野乔、韩东育、郭建华、何旭铭、蒋继明、熊文诚、邬志辉
 *科学院“百人计划”:刘益春、周道玮、李斌
 奥运冠军:李坚柔、张虹

师资力量/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在全校1413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67人,副教授450人,博士生导师246人。有享誉海内外的*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历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30人,*教学名师3人。

组织机构/东北师范大学

1992年, 该校作为国家教委试点院校之一进行了以人事、分配制度为主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建立与教育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和现代大学制度,实现“一流的管理水平”, 为学校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1999年10月,学校校启动了包括机关改革、后勤改革(总务部分)和院系所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前,校部机关共有部处级机构34个,在处级岗位上工作的有77人,机关工作人员有424人。改革后, 部处级机构精简为20个(含工会和校团委),处级干部职数压缩到50个,机关工作人员编制减至251人,实际聘任236人。除个别岗位人员由选举上岗外全部人员竞聘上岗。主要部门包括:学校办公室、净月校区办公室、纪监委、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台湾工作办公室)、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研究生院、人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学生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财务处、审计处、保卫处(党委武装部、校综合治理办公室)、离退休工作处、资产管理处、基建处、后勤管理处、工会、团委、妇委会、校友会。

历史变迁/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地处北国春城—吉林省长春市,本部校区位于人民大街中段,净月校区位于长春*森林公园净月潭旅游风景区内,群山环抱,绿树掩映。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东北师范大学走过了一条辉煌的道路,成为一所著名的“人民教师的摇篮”;在这块丰沃的黑土地上,一代代学子在这里学习和创造,陶冶着“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憧憬着做人民教师的远大理想。

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大学,是*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所综合性大学。

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亲自到延安大学, 向校长周扬和副校长张如心传达了党中央的决定,要求延安大学的一批骨干力量去东北,办东北大学。10月25日深夜,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接见了周扬、张松如等延安大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指示说:你们去创办的东北大学,是新型的东北大学。

1946年元旦前后,东北局指示著名作家舒群创办“东北公学”,同年2月以“依照民主政府建设新东北之方针,广集各级学员,以造就行政技术及师资等实际工作人才”为目标开始招生。不久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公学”改名为“东北大学”,任命张学良将军的胞弟、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思兼任校长,校址设于本溪。

建校伊始,为局势所迫,学校辗转颠沛,1946年3月15日转至安东(现丹东市)后,继续转移经通化、梅河口、吉林,于4月26日到达长春。校址设在当时长春著名的建筑之一“海上大楼”。5月,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向公主岭进犯,学校再度北撤。27日到达哈尔滨市,除留部分师生接收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北撤。6月1日,较后一批师生到达北满根据地佳木斯市。学校定址于“满赤医院”,开始了新的历程。在历时3个月, 行程1500余公里的北撤中,学校的队伍不断壮大,干部、教师始终和同学同甘共苦,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显示了党的干部的优秀品质和作风。

1946年8月, 张如心所率延安大学和华北联合大学的百余名教师、干部胜利地到达哈尔滨市,加入了东北大学的行列,壮大了东北大学的力量,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实力雄厚的教师、干部队伍。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先后担任学校副校长、校长。东北大学继承和发扬延安大学的办学经验和革命传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构建毛泽东同志指示的“新型东北大学”,为解放区建设和全国解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

1948年7月,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大学迁往吉林市,与党在吉林市创建的吉林大学合并,定名为东北大学。1949年2月,长春大学、沈阳东北大学、长白师范学院文、理、法三个学院及先修班教职员与学生,全部合并到东北大学。1949年7月,学校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

1950年4月,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以培养新型的中学师资为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1952年,*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成仿吾到该校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成立到校后,带领全校干部、教师实行正规化办学,狠抓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加强科学研究的领导和管理, 充实教师队伍,弘扬延安精神,使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时我国最有影响和较具发展实力的师范大学之一。

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下放归吉林省领导,同年10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十年动乱期间,学校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但富于革命传统的广大师生在动乱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学校后来的发展保存了力量。

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 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1980年8月, 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一个蓬勃发展的师大在高等师范教育的沃土又开始了新的耕耘。

世纪交替,百年更迭, 东北师范大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1999年,学校顺利完成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与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0年,启动净月校区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同年,学校被批准试办研究生院,成为全国53所拥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

1996年,江 泽 民 总书记为东北师范大学题词: “办好师范教育,培养优秀教师,提高民族素质”。学校努力跻身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师范大学行列, 以研究型、 综合性的姿态跨入崭新的21世纪已经成为今天全体东北师大人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2007年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来到东北师范大学,首次就免费师范生教育问题和同学们交换意见。温家宝总理来校视察,鼓舞着全校师生员工更加满怀信心地走强校之路、特色之路、开放之路,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2007年5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东北师范大学担负起了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的重任,东北师范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为*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