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国家图书馆

介绍:

国家图书馆

首页www.nlcpress.com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图书馆出版社,图书馆电子商务。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文学艺术。

职能/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核心,其主要职能是:①完整、系统地搜集和保管本国的文献,从而成为国家总书库。②为研究和教学采选外国出版物,使其拥有一个丰富的外文馆藏。 ③ 开展科学情报工作,为科学研究服务。④编印国家书目,发行统一编目卡片,编制回溯性书目和联合目录,发挥国家书目中心的作用。⑤负责组织图书馆现代技术设备的研究、试验、应用和推广工作,开展全国图书馆网络化的设计、组织和协调工作,在推动图书馆实现现代化中起枢纽作用。⑥为图书馆学研究搜集、编译和提供国内外情报资料,组织学术讨论,推动全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⑦代表本国图书馆界和广大读者的利益,参加国际图书馆组织;执行国家对外文化协定中有关开展国际书刊交换和国际互借工作的规定;开展与国际图书馆界的合作与交流。

服务对象

国家图书馆多属于研究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科学研究人员。各国都根据自己的国情作出了具体规定。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科学研究部门和重点生产建设单位;美国国会图书馆主要为国会服务,即为国会各委员会、议员及其工作人员提供情报资料,协助制定法律,解答有关咨询;法国国家图书馆是一所规模较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图书馆,根据法国政府1977年政令,规定该馆为研究图书馆,读者对象大部分是研究人员;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主要是为苏共中央、政府、机关、科学和其他机构提供图书、书目和情报服务;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国会、政府机构,年满20岁的日本国民也可利用。

中国国家图书馆

气势恢宏、庄重典雅的国家图书馆座落于北京市海淀区高粱河畔,紫竹院公园旁。总馆占地7.42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地上书库19层,地下书库3层,总共可容纳2000万册藏书。该建筑荣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包括北海之滨的文津街分馆,馆舍建筑面积共17万平方米。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综合性研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履行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国家图书馆是全国书目中心、图书馆信息网络中心。研究和采用现代技术,在全国图书馆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中起骨干作用。承担着为中央国家领导机关,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服务的任务。负责全国图书馆业务辅导,开展图书馆学研究。

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一期工程北侧,整个外观造型犹如一本巨大的书,建筑面积80538平方米,主楼27.1米,分为主楼和车库两部分,其中主楼地上五层,为框架剪力墙加巨型钢桁架结构;地下三层,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二期新馆能容纳2900名读者阅览,提供以中文新文献和电子资源为主的大众阅读服务。这使国图的日均接待读者能力提高到8000人次, 馆舍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跃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中文数字资源基地,国内*网络服务基地。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整体风格简约、现代,闪闪发光的银色屋顶悬浮于空中,充满了未来感,象征着中国科技和文化不断发展的明天。馆内全开放式的阅览中庭,高度从地下一层直通屋面玻璃顶棚,通透、明亮,其人性化的设计颠覆了传统图书馆的低矮体验。代表历史和中华文化遗产的《四库全书》安放在地下一层的中心位置,与读者仅一面玻璃相隔,向世人展示着它古朴而又深邃的文化气息,与代表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形成共生的视觉联系。在功能布局方面,充分结合了其巨型钢结构独有的空间特点与现代图书馆的使用需求,设置的阅览区、研究区、学术区、艺术区等功能区域布局合理,充分彰显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走进新馆,馆舍如同一个洒满阳光的天井,全开放式的阅览大厅宽敞、通透、明亮,570延长米的书墙环大厅四周,200延长米的环池连续阅览桌宽敞舒适,读者环池而坐可以方便地读书和使用便携式电脑。

从6月下旬开始,国家图书馆一直在着手搬迁工作。目前,二期工程内的中文图书已基本上架,其他图书正在整理和搬迁中。从书架上随意取下一本图书,每本书的封底处都有一个智能芯片。据工作人员介绍,智能芯片将能准确确定书的方位,实现自助借还。

目前,新馆内的无线网络已覆盖了全馆区,读者自带便携式电脑,可随时获得*网络信息。馆内还陆续配备了560台供读者使用的电脑,引进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及时通过OPAC向读者提示二期阅览区图书的当前架位信息,实现读者自助借还图书。读者手持移动电子阅读器,就能够方便地阅读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

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告诉记者,二期新馆建筑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特点,宽阔的空间、现代化设计、丰富的藏书、高科技设备都将令读者耳目一新。

新馆考验读者文明素质

摒弃了传统图书馆独门独户式的隔断设计和书架造成的空间压力,二期新馆大空间开放型阅览厅和连续延长桌的设计将令读者更自由、更舒适地畅游书海。但问题也可能随之而来:这样通透、无隔断的现代阅读环境是否便于管理?读者的文明程度是否能与新馆的设计理念相适应?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说,新馆对读者的文明素质是一次考验。国图二期工程在建设上着重突出人文色彩,营造了宽敞的阅览区、安静的研究区、高雅的学术区、多彩的艺术区、温馨的休闲区、现代化的培训和会议区等区域。不过,我们也担心:新馆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个大网吧或者大自习室?当然,我们更愿意看到在没有特别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读者都有一种文明自觉。

“镇馆之宝”搬新家

置于标志性中庭的《四库全书》藏书库是国图二期工程的一大亮点。当天,国家图书馆的国宝级文物《四库全书》在十几名搬迁人员的小心护送下,由一期往二期新馆搬迁。

这部《四库全书》是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从入藏之日起,已先后经历了6次搬迁。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致忠告诉记者,搬迁过来的文津阁《四库全书》是当初七阁中*一套书、架、函原物配套的。文津阁本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1914年1月6日,阁内所藏《四库全书》在当时民国政府教育部的要求下运抵北平,书被运到了文华殿。这是它的*次搬家。1916年,在鲁迅先生的斡旋下,《四库全书》入藏京师图书馆。1929年,国立北平图书馆迁入中海居仁堂,《四库全书》也随之迁入。1931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在文津街落成,《四库全书》又跟了过来。1987年,国家图书馆在白石桥的新馆落成,《四库全书》第5次搬家,被安置在国图的四库书库里。不过,它很少示人,一般读者根本不知道它什么样。

如今,经过第6次搬迁的《四库全书》将在国图二期新馆的标志性中庭内大方示人,透过两层的落地玻璃,所有到馆人员都可一睹它的真容。这部“镇馆之宝”在“新家”里的待遇也非同一般,藏书阁内,防火门、玻璃罩外加保护罩层层防护,室内恒温恒湿,防紫外线,气体灭火,一旦发生火情,30秒后会自动灭火。


资源/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核心,其主要职能是:①完整、系统地搜集和保管本国的文献,从而成为国家总书库。②为研究和教学采选外国出版物,使其拥有一个丰富的外文馆藏。③开展科学情报工作,为科学研究服务。④编印国家书目,发行统一编目卡片,编制回溯性书目和联合目录,发挥国家书目中心的作用。⑤负责组织图书馆现代技术设备的研究、试验、应用和推广工作,开展全国图书馆网络化的设计、组织和协调工作,在推动图书馆实现现代化中起枢纽作用。⑥为图书馆学研究搜集、编译和提供国内外情报资料,组织学术讨论,推动全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⑦代表本国图书馆界和广大读者的利益,参加国际图书馆组织;执行国家对外文化协定中有关开展国际书刊交换和国际互借工作的规定;开展与国际图书馆界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综合性研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国家建立的负责收集和保存本国出版物,担负国家总书库职能的图书馆。 馆藏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 学位论文 、古籍善本、特藏专藏、工具书、年鉴、电子出版物、缩微资料、视听资料。 国家图书馆一般除收藏本国出版物外,还收藏大量外文出版物(包括有关本国的外文书刊),并负责编制国家书目和联合目录。国家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推动者,是面向全国的中心图书馆,既是全国的藏书中心、馆际互借中心、国际书刊交换中心,也是全国的书目和图书馆学研究的中心。履行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 总馆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国家图书馆是全国书目中心、图书馆信息网络中心。承担着为中央国家领导机关,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服务的任务。负责全国图书馆业务辅导,开展图书馆学研究。1998年开始,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始立项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部分馆藏资料实现数字化,部分数据已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国家图书馆全面入藏国内正式出版物,是世界上入藏中文文献最多的图书馆。同时重视国内非正式出版物的收藏,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博士论文收藏馆,图书馆学专业资料集中收藏地,全国年鉴资料收藏中心,并特辟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出版物专室。


国家图书馆的外文书刊购藏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国内典藏外文书刊最多的图书馆,并大量入藏国际组织和政府出版物,是联合国资料的托存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不仅收藏缩微制品、音像制品,还入藏了国内外光盘数据库近百种,电子出版物8000余种。
国家图书馆在搜集、加工、存储、提供和开发文献等方面,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藏用并重的格局。
国家图书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护工作,采用传统的修整技术和先进的缩微摄影技术,对馆藏要籍和各类珍稀文献进行修复和再生性保护。
中国国家图书馆履行全国书目中心职责,编辑出版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和馆藏目录。国家图书馆编辑全国书刊联合目录始于1927年,1957年以后此项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和完善。1997年10月正式成立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与管理图书馆计算机联合编目工作,共建网上联合目录,共享书目数据资源和文献资源。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家重要的文化机构。代表国家执行有关对外文化协定,开展与国内外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接待外国政府首脑和高级代表团的参观访问;增进与世界各国图书馆界、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学术活动。目前,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家图书馆、学术研究机构建立并保持着书刊交换关系。通过设在馆内的ISSN中国国家中心,使中国连续出版物的书目信息参加世界范围内情报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与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等图书馆界开展人员交换、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合作,成功地举办了各类以中国文化典籍为主的展览。

出版物/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履行中国全国书目中心职责,负责编辑和出版国家书目、联合目录以及馆藏目录并下设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到2003年,国图主持编写了《中国国家书目》、《民国时期总书目》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30余种书目。同时作为一个文献情报学研究机构,中国国家图书馆还负责编辑出版《馆刊》、《文献》、《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学术期刊。除了传统出版物,国图还牵头编制和出版了《中国国家书目回溯数据库(1949-1987)》、《中国国家图书数据库(1988年至今)》等电子出版物。

简介/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旧称北京图书馆,一般简称“国图”。
裙楼分布在主楼两侧,并形成两个面积甚大的天井,天井内为花园,形成楼中有园的独特景致,群楼地上5层底下1层,分布着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单元,设有个各具特色的阅览室46个,其中开架阅览室23个,日均可接待读者六、七千人次。该建筑还曾被评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

中国国家图书馆鸟瞰


包括北海公园附近的文津街分馆,馆舍面积共17万平方米。国家图书馆每年大约要接待海内外读者400多万人次。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品类齐全,古今中外,集精撷萃。作为国家藏书机构,中国国家图书馆依法接收中国大陆各出版社送缴收藏的出版样书,此外还收藏中国大陆的非正式出版物,例如各高校的博士学位论文均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收藏之列。是图书馆学专业资料集中收藏地和全国年鉴资料收藏中心。从藏书量和图书馆员的数量看,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北京图书馆)是亚洲规模*图书馆,世界上*国家图书馆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皇家缉熙殿藏书,最早的典藏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中珍品特藏包括善本古籍、甲骨金石拓片、中国古旧舆图、敦煌遗书、少数民族图籍、名人手稿、中国少数民族文献、革命历史文献、家谱、地方志和普通古籍等260多万册(件)。外文善本中最早的版本为1473-1477年间印刷的欧洲“摇篮本”。这部分藏品极为珍贵,闻名遐迩,世界瞩目。截至到2005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容量达2500多万册,其中价值连城的古籍善本就有200余万册,著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举不胜举。其中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2007年6月8日,中国国家图书馆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类型/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主要有4种类型:①公共性的中央图书馆,具有公共图书馆的性质,但侧重于为科学研究服务。如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英国不列颠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等。②国会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等,都设有相应的研究机构,专门为国会提供服务,但同时也履行国家图书馆的职能。③大学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如1482年建立的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1811年建立的挪威奥斯陆大学图书馆,1640年建立的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等,都兼作为该国的国家图书馆。④科学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如罗马尼亚科学院图书馆,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和美国国立农业图书馆等,都兼作事实上的国家图书馆。罗马尼亚1955年在布加勒斯特另建了一所大型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将其作为国家图书馆,但科学院图书馆仍是国家图书馆之一。

简史/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西周的盟府、秦代阿房宫的藏书可视为古代国家图书馆的雏形。
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名北京图书馆,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20世纪初,在变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有识之士力奏清政府建立西式的文化设施,兴办图书馆和学堂。1909年(清宣统元年)9月9日宣统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首任监督,馆舍设在北京什刹海北岸广化寺。直到清帝逊位之日,京师图书馆始终没有正式接待过读者。
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并将其改名为国立京师图书馆,于1912年8月27日开馆接待读者。1916年京师图书馆按规定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标志着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部分职能。1917年馆移方家胡同原国子监南学旧址。1928年7月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

馆舍迁至中南海居仁堂。文津街馆舍1929年8月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建立的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仍名国立北平图书馆,归国民政府教育部领导。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耗费皆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占地面积七十六亩,建筑外观是华丽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结构,内部设施则全部为当时*西式设备,成为当时国内规模*、*图书馆。先后参与筹划开馆和主持馆务的主要有徐坊、江翰、夏曾佑、鲁迅、梁启超、陈垣、马叙伦、蔡元培、袁同礼和李四光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北平图书馆是免费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市民无需交纳任何费用,只需每次在图书馆入口处领取具有借书证性质的门牌就可以在图书馆中任意借书阅览,但并不提供外借。另外,图书馆对进馆读者的衣着有着严格的要求,读者必须着中式长衫或者西式衬衫西裤并衣着整洁方可入内,否则就要被挡在图书馆的大门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6日国立北平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图书馆。冯仲云、丁西林、刘季平、任继愈先后任馆长。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津街馆舍虽几经扩建,仍不敷使用。1975年3月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提议并批准兴建北京图书馆新馆,馆址设在北京西郊白石桥,1987年落成,邓小平同志为北京图书馆题写馆名。


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1999年4月16日江泽民主席为国家图书馆题写馆名。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