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秦州区

介绍:

秦州区

首页www.qinzhouqu.gov.cn

项目建设,公安,重大项目,司法公正。证件办理。

秦州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旅游资源/秦州区

秦州区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名胜古迹众多,是古丝绸之路上有名的繁华重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秦城璀璨的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等,造就了人文始祖伏羲、秦朝先祖赢非子、东汉辞赋家赵壹、近代和平解放北平的功勋邓宝珊将军等历代名人。辖区内有国家、省、市、区级保护的文物单位25处,有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伏羲庙,距今已有480年的历史,占地3733平方米,庙内有殿阁、亭台,殿内有保存完好的伏羲塑像,神态雄浑生动,艺术造诣极高;有山水奇绝、风景秀丽的玉泉观,还有汉代飞将军李广墓、杜甫流寓行吟的名刹南郭寺等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景点。众多的名胜古迹,迷人的山水风光,为秦州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简介/秦州区

秦州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总面积2442平方千米。总人口65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741000。代码:620502。区号:0938。拼音:QinzhouQu。

秦州区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是1985年天水实行市管县体制时,在原县级市基础上设立的天水市中心区,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地处黄土梁峁沟壑区,属秦巴山区西秦岭北部,大陆性半高寒半湿润气候。海拔1130──2700米,年平均降雨量531毫米,年均气温10.72℃,无霜期170天左右。全区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总人口63.86万,辖7个街道办事处,40个社区居委会,10镇6乡,596个行政村。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5.32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2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达到5819元。秦城区辖7个街道、10个镇、6个乡:大城街道、七里墩街道、东关街道、中城街道、西关街道、石马坪街道、天水郡街道、玉泉镇、太京镇、借口镇、皂郊镇、汪川镇、牡丹镇、关子镇、平南镇、天水镇、娘娘坝镇、中梁乡、秦岭乡、杨家寺乡、华岐乡、齐寿乡、大门乡。

社会事业/秦州区

科技发展

秦州区依托区域内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辖区内共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29家,其中国家星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各类科技推广、科技信息、技术咨询、技术交易、技术开发等服务机构17家。从信息交流、技术推广普及、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规模生产等各个环节加强了科技创新服务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科技进步。

教育事业

2011年,秦州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毛入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100%,小学巩固率99.9%,初中巩固率98.2%;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到1269人,上线率26.5%;投资1.2亿元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项目22个,建设面积7.5万平方米。

医疗卫生

2013年,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6.46%,较上年提高了1.27%。积极开展了支付方式改革,51个(市、区、乡)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垫付报销、网络审核、及时结算。新农合病人中医药费用100%报销。将0—7岁儿童听力障碍患者的救治医药费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截止10月底,共为486290参合农民补偿医药费9136.58万元。积极开展新农合“一卡通”在全区的推广使用,已制卡、发卡88282户,发卡率95.16%。

截止2013年,全区城市居民建立健康档案20.44万人,建档率为97.64%;农村居民建档数43.75万人,建档率98.05%;全区规范化电子档案建立达636529人,建档率97.1%。

基础设施

国道310、316线横贯境内,与12条省道和县(区)乡公路形成健全的交通网络。城区羲皇大道、成纪大道、天北快速干道宽阔平坦,与兰州、西安等级公路相连,随着陇海铁路复线的通车,畅通能力进一步提高。

全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现代通讯和商务信息与国内国际联网,城区固定电话用户6.2万多户,移动电话用户6万户,城镇居民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16乡镇全部进入程控电话网络和移动通讯复盖范围。城区供热、供水、供电及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南北两山绿化初现成效,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社会保障

截止2013年1,秦州区共有24.5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6%,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率达100%,已基本做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复盖。

截止2013年10月底,全区参加养老保险统筹18120人,其中在职职工参保9493人,离退休人员8627人,失业保险参保9644人,征收养老保险费4069.18万元,征收失业保险费148.37万元。

地理环境/秦州区

位置境域

甘肃省天水秦州区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秦岭山地:东起三皇咀,西至景墩梁,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介于北纬34°20′24.03″ 东经105°34′15.68″之间。

地形地貌

秦州区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属渭河支流和西汉水上游,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势呈西高东低,东西55公里,南北64公里。

气候特征

秦州区地处黄土梁峁沟壑带,属秦巴山区西秦岭北缘,大陆性半高寒半湿润气候。海拔1130──2700米不等,年平均降雨量531毫米,年均气温10.72℃,无霜期170天左右。

水文条件

秦州区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秦岭山脉沿东西方向横穿我区,岭北区域面积1066.29k㎡,为黄河支流渭河水系的借河流域,主要有:罗玉沟、吕二沟、水家沟、南沟河、平峪沟、普叉沟、年集沟、金河、流水沟等一级支流;岭南区域面积1375.71 k㎡,属长江支流嘉陵江水系的西汉水、永宁河、麻沿河流域,主要有:峁水河、稠泥河、闫家小河(华岐河)、大门镇河(天水南河),猫眼峡沟(天水北河)、汪川沟、白家河、苏城河等支流,借河、罗玉沟、吕二沟、水家沟等四条河沟直接穿越城区。

自然环境/秦州区

秦城之称源自古秦州,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传说中的伏羲、女娲、轩辕均出生在这里,故有“羲皇故里”之称。据《禹贡》记载,夏商时期天下分九州,秦城属雍州地。春秋战国时期,秦州属县,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县。西汉时期秦城区属陇西郡、汉武帝元鼎三年设置天水郡。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分陇右置秦州,始有秦州之名。北宋时置天水郡。明朝至清朝雍正元年废成纪,秦城由秦州直接管辖。清代将秦州升为直隶州,治所在秦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秦州直隶州,设天水县,治所。

秦城区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属渭河支流和西汉水上游,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势呈西高东低,东西55公里,南北64公里,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境内山峦错综,地处黄土梁峁沟壑区,属秦巴山区西秦岭北部,大陆性半高寒半温润气候,海拔1130--2700米,年均气温10.72℃,无霜期170天左右,气候温和湿润,自然环境优美。

秦州区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扼陕甘川之要道,自古为陇右门户、战略要冲和商贸中心。古往今来,这里人流物聚,商贾云集,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现为天水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陇东南*交通枢纽和商品物资集散地,受西安、兰州两大城市的双向辐射,是联系西北与中原、西南的交通枢纽。国道310、316线横贯境内,与12条省道和县(区)乡公路形成健全的交通网络。城区羲皇大道、成纪大道、天北快速干道宽阔平坦,与兰州、西安等级公路相连,随着陇海铁路复线的通车,畅通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现代通讯和商务信息与国内国际联网,城区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2万多户,移动电话用户突破6万户,城镇居民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16乡镇全部进入程控电话网络和移动通讯复盖范围。城区供热、供水、供电及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南北两山绿化初现成效,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秦州区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多样的地形和气候为全区提供了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自古是我国著名的农林牧业综合发展区。唐时号称“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过陇右”。区域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胡萝卜、百合、大麻、胡麻等10余种农作物和苹果、梨、杏、桃、葡萄等温带水果,农副土特产品质优品繁。近年来,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双孢菇、甜玉米、芦笋、大樱桃等一批新型产业迅速发展,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畜禽产品和奶制品生产初具规模。秦州气候湿润,草茂林丰,历史上曾是原始林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也。”目前全区实有森林面积达110万亩,李子、娘娘坝、铁炉等乡镇成为著名的森林风景区。

历史沿革/秦州区

西汉时置绵诸、上邽2县。唐为秦州上邽县。元为秦州成纪县。明废成纪入秦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为直隶州,隶甘肃承宣布政使司。

民国二年(1913年)2月,秦州直辖地改为天水县,治今天水市区,隶属甘肃省陇南道(不久改称渭川道);三岔厅建置保留,撤州判署,设警察分厅。

民国16年(1927年),改渭川道为渭川区行政公署。民国24年(1935年)改为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天水县(今天水市)。

1949年8月3日成立天水县人民政府,县治设今天水市,隶天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初,成立了天水市人民政府,管辖原县城及近郊区,县城以外农村为天水县。今麦积区境属天水县。

1950年2月,西北军政委负会正式行文批准设立天水市(县级建置),治今天水市,天水县移治天水井(今秦州区天水郡村)。

1958年12月,天水县并入天水市。

1961年12月,县、市分设,恢复天水县建制,县治设今秦州区天水郡,1962年7月迁北道埠(今麦积城区)。

1984年9月,县级天水市改为副地级市,划原天水市5个乡7个办事处设立秦城区,划原天水县马跑泉、甘泉、麦积、二十里铺、社棠5乡和北道镇设置北道区(二区均为县级建置,时称区公署,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余乡仍组成天水县,县、区均隶天水市。

1985年4月,北道区撤销,属地仍归天水县。同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和天水县,天水市升为地级市,设立秦州、北道两个县级区。原天水县西南部17个乡划归秦州区,其余22个乡镇及北道镇组建北道区。

自然资源/秦州区

矿藏资源

区内矿产资源丰富,金、铅、锌等金属矿床和石灰岩、大理石等非金属矿床17种,其中金矿储量达20余吨,大理石、石灰岩储量在2亿吨以上。

土地资源

秦州区总面积2442 平方公里,其中农耕地带95 万亩;果园16.88 万亩;林地面站109.31 万亩;牧草地68.20 万亩;城乡居民地8.67 万亩;交通用地8.02 万亩;水域0.12 万亩;尚有未利用土地53.28 万亩。

物产资源

秦州区是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苹果、桃等温带水果和农副土 特产质优品繁。区域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胡萝卜、大 蒜、葵花、胡麻等 10 余种农作物和苹果、梨、杏、桃、葡萄等温带水果,农副土特产品质优品繁,秦州大蒜、胡萝卜、花牛苹果、早酥 梨、中药材。

水资源

秦州区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区内有两大流域水系。黄河流 域区较大支流有籍河、长江流域区嘉陵江水系有白家河、西汉水、苏 州河、汪川河、稠泥河、峁水河等。 秦州区境内年平均降雨为 537 毫米,测算水资源总量为 16800 万立方米,现有水利设施254 处。

经济概况/秦州区

综合

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0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5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2亿元,同比增长15.2%;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9.1亿元,同比增长21.5%;旅游接待人数478.8万人次,年增长率2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519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678元,同比增长15%。

*产业

2011年,秦州区完成以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16.1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9.2万吨。筹资近亿元实施“村村通”水泥路295.3公里,累计完成投资8257.5万元。投资1508万元实施了2个片带开发项目、6个整村推进村扶贫开发项目。新建塑料大棚6240个,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4.9万亩。大樱桃面积达到5.3万亩,总产值达1.2亿元以上;苹果已挂果面积达到10万亩,总产值达3亿元。

第二产业

2011年,秦州区列支100万元设立工业发展奖励基金,组织申报争取“银政投”资金项目7项,申请资金1.4亿元。累计投入3.1亿元,重点项目建设。暖和湾工业示范区已入驻企业26家,东十里工业示范区入驻企业20家。全区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6亿元。

经济资源/秦州区

秦州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品种多,贮量大。区内有金、银、铜、铅、锌、铁等金属矿产和石灰岩、大理石、硅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17种,其中金矿储量达20余吨,大理石潜在资源在1亿立方米以上,石灰岩储量在1亿吨左右。

秦州区工业基础良好,科技教育比较发达。天水是省内重要的工业基地,是全国六大中低压电器生产基地之一。区内有大中专院校10多所,部、省、市属科研单位10余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2.4万人,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及引进推广能力较强。驻区部、省、市直属企业达40多家,工业整体实力雄厚,门类齐全,加工能力强,初步形成了塑料化工、电子电器、工艺美术、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等地方工业体系。电子电器、电缆材料、雕漆、地丝毯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区内水质好,风沙小,具有发展电子、酿酒、饮料、纺织印染业的优良条件。近年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随着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和发展环境的优化,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非国有制经济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和增长潜力。止目前,全区非公有制企业达到991家,个体工商户达到9895户,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43%,已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数据/秦州区

秦州区人口63.86万(2010年),2013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为1.44‰,自然增长率为1.11‰。

名俗文化/秦州区

特色小吃

呱呱、酿皮、麻食、小吃“呱呱”顶呱呱 、天水佳肴油攒虾、天水鸡丝馄饨 、浆水面、凉 粉 、肉夹馍、甜醅、清真碎面、油酥饼、打卤面、馓饭和搅团、干拌面、八宝饭、里脊、杂烩、米黄、锅盔、火烧、回回馍、辣子面。

特色文化

伏羲文化、乐舞告祭夹板颂祖、天水市卦台山伏羲像、秦州区皮影戏、秦州小曲、木门古道穿牡丹、秦州唢呐、秦州鞭杆舞、秦州夹板舞。

地方特产/秦州区

天水雕漆

雕漆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相传始于庸代,目前主要产地有北京、扬州、天水等地。天水雕漆器具在长期发展中,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经历代能工巧匠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雕漆工艺中一个出类拔萃的品种。以选料严格、工艺精湛、造型奇特、图案古朴、漆质坚硬、漆面光亮、耐酸耐碱耐高温、既可观赏又可实用的特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天水漆器主要原料均有定规,一般采用东北红松、椴木和本地小陇山盛产的优质天然漆,配以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萧山红石、山东绿冻石、北京黄石、太湖蚌皮和珊瑚、玛瑙、珍珠、象牙、玉石、贝壳等。

把五光十色的石料和象牙、玛淄、珊瑚等雕刻装配成人物、花鸟、虫鱼等各种艺术图案,镶嵌在漆层厚达数毫米的器具上,并交替使用镶金、贴银、描金、彩绘等装饰方法,使图案更为逼真生动。少量产品还采用彩漆屏绘和填漆方法制作。每一件产品要经过木工、漆工、石刻、镶嵌、描金等100多道工6序,至少要花4个月时间才能生产出来,大件器具需要1年时间1才能成为成品。设计师何晓峰制作的一幅高2.8米、长6米、由12扇屏风组成的《群仙祝寿图》,花费了3年心血。工艺美术大师张国栋根据神话传说新近创作设计的巨屏《巡天图》,包容了当今所有*雕漆工艺表现技术,用料考究,图案精美,堪称精品。天水雕漆器具漆面颜色除传统的乌黑色外,还有朱砂红、翠绿、宝兰、驼黄等多种,色彩绚丽,光泽如镜。而且图案装饰十分讲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八仙过海》、《杨门女将》、《九天玄女》等传统故事人物造型,有《松鹤延年》、《花好月圆》、《喜鹊登梅》、《锦鸡牡丹》等喜闻乐见的花齐名画,也有《戈壁驼铃》、《牧马图》等当代生活题材,还有仿照出土文物绘制的作品,图像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器具,而且是精致的艺术品。

天水雕漆器具的生产已有近百年历史。本世纪初,天水曾创立“甘肃省陇南*工艺工厂”,内设漆科,从事雕漆器具生产。但解放前,天水雕漆器具仅限于一些木碗、手杖、茶盘、笔筒、梳妆匣、小圆桌、小凳等。解放后,天水成立了雕漆生产合作社,使这种传统工艺得到迅速发展,产品扩大到挂盘、烟具、花瓶、茶几、躺椅、古式书架、大饭桌等,产品质量大大提高。1956年送交广交会展销的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第二,从此步入国际市场。

1958年建立了雕漆工艺厂,生产逐年扩大,质量更趋精美。现在这个厂可以生产200多种规格不同的产品,其中雕漆屏风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雕漆沙发桌获甘肃省优质产品证书,全部出口产品获外贸部门“免检”出口信誉,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37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天水市有国有、集体、私营雕漆产品制造企业40多家,个体作坊160多家,从业人员之众、产品数量之多,其它地方无法相比。

天水凉粉

天水凉粉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制作考究,佐料独特。用荞麦制成的凉粉柔软滑爽,用豌豆制作的凉粉晶莹透亮,还有用扁豆、粉面等制作的凉粉。其中用养麦制作的凉粉工艺复杂,风味俱佳。荞麦凉粉是先把荞麦碾成荞珍子,去衣后,把荞珍子用手工碾成粉末,放在清水中浸泡,然后用马尾编织的细罗过滤,滤出的精华部分入锅用文火熬煮,熬成稀粥状后舀人盆中,冷却后逐渐变得软硬适宜时,即可食用。食用时,可削成长条形薄片,也可用专用的"捞捞"捞成长粉条状,盛入碗中,调入油泼辣子、芝麻酱、醋、酱油、芥末、蒜泥、精盐、花椒面等佐料,吃起来咸、酸、香、辣、鲜诸味俱全。特别在盛夏时节,一碗凉粉下肚,全身凉爽,暑气全消。在吃主食时,配以凉粉,往往使人食欲大增,胃口大开。

节庆活动/秦州区

秦州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在古城秦州,皮影因其材料多用牛皮制作,故秦州皮影戏又被称为“牛皮灯影子戏”。据相关史料记载,皮影戏起源于汉,兴于明,繁荣于清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国初年。秦州是秦人的发祥地,是秦文化的起源地,据专家考证,秦州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唱词和唱腔主要以秦腔为主。因此,以秦腔为主调,皮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天水民间艺术,便在秦州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基。

秦州皮影戏大约在明清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的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制作时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待牛皮煮熟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后即可制作。制作时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看上去整体效果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归纳为顺口溜说:“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较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在有些地方也有用硬纸片制作的皮影,但那种皮影挑动不太灵活,而且保存时间不常,几年下来着色容易脱落,浸水容易腐蚀变形,在箱子中收拾不当还容易弄断压皱。因此,秦州早期的材料多数是用牛皮制作,偶尔也用驴皮、羊皮做的,但质量都没有牛皮的坚韧、耐用。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则关于皮影戏幕后整理存箱的流传:说是皮影戏晚上演完后,有时因为演出时间紧,皮影的四肢可以整体存放,但是头部必须单独拆下来,不然这些皮影们晚上会在戏箱子里面闹腾,搞得大家都不能正常的休息。

皮影戏的表演一般是在晚上进行(也有在白天表演的,但其效果就没有晚上那么逼真),台子的搭建相对比较简单,通常是用木头或钢管固定成“井”字形,上面铺上木板,顶部盖上棚布,表演时在台子前方绑上一片不到3平方米的白布或纱布,用灯光照射用牛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只有6平方米大小的后台,一般只需二三个演员操纵皮影,其他几名演员除了各自手里的乐器外,还要照顾到一边放着的锣或镲,时而还要在声响的配合下,和着挑动皮影的艺人按照不同的角色,装扮成生旦净丑的腔调唱着秦腔。说起皮影,后台看到的皮影颜色暗淡,被夹在一个个大布面夹子里,或者挂在绳子上,演员则根据剧情随时取下来舞动,然而当灯光穿过皮影,白布另一侧显现出来的人物、房屋、用具颜色却异常明艳。虽然如此,可观众对幕后的兴趣非常的大,整个表演过程中,不断有人掀起后台的围帘探头探脑往里看,特别是小孩子,看皮影戏的表演,大多是冲着幕后这个神秘的地方而来。

皮影戏的唱词唱腔主要是以秦腔戏文(折子戏)为主,但唱法略有不同,戏文有暗示人们生活中要从善做人,不要做伤天害理的坏事,不然死后要受到阴间种种惩罚的剧目《游十殿》;有歌颂美满幸福的爱情剧目《花亭相会》;还有大人小孩子爱看的古典打斗剧目《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连营、草船借箭”,《封神榜》中的“黄河阵”等。有的班子在刚开场时,还采用民间曲子、秧歌中“极兴”的腔调,有时还带有搞笑、娱乐的情节。如在城郊周边流传一个笑话:说是某村请了一家戏班子,晚上演出前戏子被派到村民家吃饭,有户人家怕戏子过年太油的东西吃腻了,为了表达热情,就特意漏了一顿锅鲰(面鱼),谁知戏子没理会对这户人家的意思,晚饭没吃饱,便在皮影开始的对白中唱到:“来到了xx的xx村,锅鲰漏了几盆盆……”等等,结果惹得双方都不高兴。这里引用,只是说明皮影戏中的“极兴”表达形式,没有半点褒贬意思。

秦州皮影戏在天水六七十年代特别盛行,大凡庙会和节庆期间,在南乡和城郊区域一带,各村都要请*皮影戏班来唱几天,一来是图个热闹喜气,二来也是展示自己村子经济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八九十年代的秦州农村经济还不太富裕,逢年过节、庙会期间能够请得起大秦腔班子的乡镇不多,而皮影戏以它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表现手法和经济实惠的表演酬劳,赢得了农村老百姓的普遍接受和欢迎。每年的春节和农历五月五“端阳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皮影戏便在这里成了重头戏。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全村都沉浸在一种喜庆、祥和的气氛中,此时,男女老少都提着凳子早早的占好位置,只等待皮影戏开演的锣鼓声。正所谓是“你村唱罢转我村,一村唱完走邻村”,皮影班子往往是忙个不亦乐乎,如若哪个村的会长宴请动作稍微迟缓一点,戏班子来村时间紧,错过了好日子,这个村也就只好等来年早早下帖了。

皮影戏的表演是一种双重的艺术,一方面它需要表演者要有娴熟的动作技术和灵活自如的形体分解,需要按照剧情的发展和乐器的节奏来恰如其分地达到表演的目的。另一方面,表演者需要有深厚的秦腔功底,皮影戏的表演好不好,主要是要看挑动皮影者的表演动作好不好,秦腔的调子响不响,能不能让欣赏皮影戏的观众,真正感受到皮影艺术带给他们生活的乐趣和精神享受。一种文化形式是和一种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中国的大多数民间艺术形式与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分不开。当各地都奔着更发达的生活方式前进时,注定要使非物质的、没有现实的使用价值的艺术陷入困境。

天水山歌和民谣

山歌,有的地方人们把它叫做“花儿”。山歌是天水民歌中较有特色的歌种之一,在各县、区都有丰富的山歌“花儿”流行。天水地区的山歌主要归属于陇中花儿和介乎洮岷花儿之间两种类型。陇中花儿,主要以武山、甘谷、秦安、麦积、清水一带流行的山歌为主,歌词句式以七字句为基础,较自由,歌词即兴创作为多,一曲多词较为普遍。流行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花儿,有些曲调在旋律的韵味上既接近临夏花儿,又受到了周边邻近汉民族习俗的影响,比较独特。天水山歌曲调或高亢、凄婉,或悠长、缠绵,或抒情、优美,没有器乐伴奏。内容除大量的情歌外,还有不少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及生活情感。

民谣在陇南各县极为流行,也非常丰富。天水民谣自有其特殊性和地域性。民谣有生活类、生产类、交往类等几种类型,千百年来,民谣深深渗透在天水人的红白喜事、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之中,是天水民间文化的一道独特景观。天水民谣最有特色的是酒歌,酒歌一般在行酒令的过程中吟唱。目前全国流行的酒令有300多种,天水比较流行的有10多种。在酒桌边,可以一两人边唱边行酒令,也可以多人同吟唱行酒令,气氛非常热烈。天水酒歌少则数句、十来句,多则上百句,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是酒文化乃至餐饮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古树名木/秦州区

秦州区中华东西路人称古树街,尤以古槐最多。每到夏初,槐花飘香,沁人心脾,令人驻足不忍离去。

秦州区商业委员会(张氏宅院)后院生长着一株银杏,胸围1.9米,树高约18米,树龄在300年以上。

秦州区解放路*小学院东侧一株毛泡桐,树高14.6米,胸围3.72米,为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李天煦和学生共植。树旁至今有一小碑,铭刻“天煦桐”。

秦州区奋斗,巷口有一株泡桐树,胸围2.5米,树高16.6米,根深叶茂,生长良好。为民国13年(1924年)李炳莹出生时,其父李春亭在自家门前所植,并给李起乳名曰“桐哥”。李炳莹曾在其自传中有“桐树一岁我一岁”的记述。

历史情况/秦州区

秦州区历史悠久,文化源深,人文荟萃,早在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就出生在这里,故有“羲皇故里”之称。1992年8月13日,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时,亲笔题写了“羲皇故里”。1994年,天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三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漫长的历史演变,留下了丰富的古迹遗址,荟萃了灿烂的自然人文景观,有西山坪、师家崖、赵家崖等新石器遗址十多处,有国家和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区内风景名胜众多,著名的有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李广墓、纪信祠、诸葛军垒、文庙、南北宅子和保存完好的清真寺、瑞莲寺等,伏羲城、文庙小广场、中华东西路步行街的建成和民主路、建设路的改造,更加凸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和风貌。目前已形成了伏羲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明清建筑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等多元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的潜力十分巨大。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