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星海音乐学院

介绍:

星海音乐学院

首页www.xhzsb.com

星海音乐学院招生网。

星海音乐学院招生网,学校简介。办公电话。

杰出校友/星海音乐学院

1、周笔畅,2005年超级女声亚军,实力派小天后,现签约音乐巨头金牌大风公司,未来将立足内地向港台乃至全亚洲发展
2、易慧,2005年超级女声第八名
3、刘惜君,2009年快乐女声第五名
4、海鸣威,2006年CCTV梦想中国亚军
5、东山少爷(廖寰),2004年广州羊城新秀演唱大赛冠军

6、廖百威,2001年获得广东十大歌手称号。

学术科研/星海音乐学院

科研平台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音研所,艺术交流中心,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06年,学校的四项经费838.5万元,占学费收入的比例达31.6%。2004-2006年学院的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馆藏文献28多万册(件),其中音乐专业图书近6万册,综合图书11.8万册,视听资料5.5万多件,中外文期刊356种(其中外文期刊20多种)。
学术期刊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星海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学术理论刊物,已被国外数据库收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剑桥科学文摘社ProQeust数据库,刊MARC数据本刊DC数据)。学术交流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星海音乐学院先后举办了“全国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所工作会议”、“全国哲学、美学、音乐学前沿学科学术研讨会”、“《中国音乐年鉴》第七届学术研讨会”、“美国音乐周”、“赵宋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南派古筝大师罗九香学术研讨会”与“全国音乐评论学术研讨会”等各类学术研讨会。

办学理念/星海音乐学院

学校定位学院认真总结50年办学经验,根据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大省建设的需要和学院的办学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全面推进学院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创作和表演水平的提高,注重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中国国内有较强竞争力在国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音乐学院。

①学科定位:以音乐学科为主,协调发展相关艺术学科。

②类型定位:教学型高等音乐艺术院校。

③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

④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广东,服务全中国,面向世界。

⑤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办学思路

学院坚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遵循“求真、尚美、崇德、敬业”的校训,弘扬星海精神,遵循高等音乐艺术教育规律,紧紧抓住进驻大学城办学的机遇,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人文、大艺术”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艺术个性,完善社会人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化教学改革,增强质量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人才,为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发展是学院的*要务。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工作的全局,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开放创新的关系,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教学与科研、创作、表演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关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积极推进学院的各方面建设,实现学院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以人为本追求德艺双馨人才培养是学院的根本任务,育人应该以生为本,以德为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全面发展的良好成长环境。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塑造学生和谐美好的心灵和健康自信的心理,培养学生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创新精神。重视学生的思想心理素质、科学人文素质和音乐艺术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学生成人成才。

突出中心提升育人质量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学院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围绕服务育人这个大局。要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学院资源,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及音乐艺术教育的特殊要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努力提高学院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强校打造名师团队人才资源是学院的*资源,我们要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认真抓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学习和继续教育,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努力打造一支人数多、素质高、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名师团队。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校园氛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开放创新增强竞争实力开放创新是学院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发挥学院根植广东经济社会和岭南音乐文化传统的沃土、毗邻港澳、身处广州大学城多校多学科人文环境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推进学院的开放创新。坚持开放办学,纳各方之才,集精英之智,促进学院的跨越式发展。遵循办学规律,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积极引领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的潮流,增强学院发展动力和竞争实力。

服务社会彰显办学价值服务社会是学院的责任所在,要牢记学院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主动投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大省建设,培养高素质的音乐艺术人才、传承优秀的音乐艺术文化、生产高水平的音乐艺术精品,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服务,在服务中实现价值、在服务中求得支持、在服务中确立地位。

培养目标

星海音乐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学院主体进驻广州大学城后,办学条件与教学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现实情况,学院依托处于广州大学城多学科人文生态环境的优势,利用大学城“资源共享、师资互聘、学分互认”的机制,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学科课程、人本课程和社会课程“三位一体”的创新型课程体系,以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四元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

现行的培养方案体现了学院的办学定位,体现了开放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化视野,体现了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是:1)遵循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2)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吸收世界课程改革的较新研究成果,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4)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5)强化适应社会意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社会生存与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办学特色

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立足广东本土,主动承担起传承岭南优秀音乐文化的重任,积极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秉承办学传统,发挥优势,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新方法,使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音乐艺术人才。经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实践,学院逐步形成了“根植传统沃土,传承岭南优秀音乐文化”和“依托地域优势,开放兼容,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特色。

一、根植传统沃土,传承岭南优秀音乐文化

星海音乐学院地处岭南文化中心——广州。岭南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岭南音乐与岭南文学、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陶艺等文化形态同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音乐文化作为古代百越文化、外江(外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交汇的成果,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一支奇葩。其在漫长的演变发展中形成的通俗性、兼容性、开放性、变通性使之历久弥新、充满活力,推动了岭南的文明进程。在岭南音乐文化的孕育、浸染下,曾造就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李凌等一批影响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而蜚声中外的著名音乐家。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岭南音乐文化,对加强和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华南地区*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学院在50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坚持根植传统沃土,把传承岭南音乐文化、延续岭南音乐文脉当作责无旁贷的任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1.始终坚持传承岭南音乐文化的办学传统

上个世纪50年代,学院在创办之初就把传承岭南音乐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和建设重点。1956年学校筹建的计划草案提出:“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汉乐是流传于本省的民间音乐,不仅为广东人民所喜爱,也为全国人民所喜爱,这种优秀的民间音乐需要发展提高,因此亟需有一个学校用科学的方法来培养新的一代,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和客家汉乐。”学校*任校长陆仲任教授在建校初期也明确提出,学校的办学方针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传统。因此,学院把民乐专业列为建校即创办并最早招生的四大专业之一,把民乐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为建立适应岭南音乐文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学院以开放的胸怀和创新的勇气,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先后吸收了岭南各传统乐种及其不同流派的音乐家为教师。如广东音乐名家易剑泉、黄锦培,广东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陈德钜,汉乐家罗九香,潮州音乐家苏文贤,岭南派古琴家杨新伦,扬琴演奏家黄龙练等。还聘请了岭南派高胡演奏家刘天一、朱海,笛子演奏家梁秋,扬琴演奏家方汉,汉乐扬琴演奏家饶从举等为兼职教师。同时聘请著名潮州民间艺人张忠裕、黎族歌手符其贤、中山民间歌手梁客胜等来校兼课,这些举措为学院传承岭南音乐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师资基础。学校鼓励教师将自己掌握的传统曲目整理为教材,总结长期演奏、创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的认识。如陈德钜的《广东音乐》、《粤曲结构》就是这一过程中撰写出来的重要的岭南音乐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学院明确提出民族音乐课的教学要着力使学生打下全面的民族音乐基础;视唱课要选用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教材,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熟悉并热爱民族民间音乐;作曲课要培养学生创作民族风格的声乐、器乐作品的能力;声乐课要以学习民族民间歌曲为主,辅之以创作歌曲和中西古今的歌剧选曲,要学习广东地区的“咸水歌”、客家山歌及外地民歌。学院在办学中,注意引导教师艰苦创业,锐意创新,大胆探索高等音乐院校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培养音乐人才的路子,逐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上世纪80年代,赵宋光教授任学院院长后,对传承岭南音乐文化和人才培养极为重视,曾提出构建传统乐种传习系。在当时的条件下,把岭南音乐教学与研究作为学院的重点学科来建设,在资源配置、教学投入上给予倾斜。1997年以后,学院提出实施“特色战略”,更加明确地把传承岭南音乐文化作为学院的办学特色来抓。2000年学院为进一步推进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成立了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和岭南音乐展览馆,组织开展了岭南音乐文化的资料采集、研究、创作、展演等系列活动,成效显著。同时在近年来的办学实践中,学院仍然重视聘请岭南音乐各传统乐种及其流派的名家到学校从事岭南音乐的教学,如:聘请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汉剧表演艺术家李仙花、潮剧表演艺术家陈学希等名家为客座教授;聘请广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团长陈佐辉,原广东音乐曲艺团团长卢庆文,广东音乐曲艺团著名平喉表演艺术家李少芳,广东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费师逊、冯明洋、费邓洪等岭南音乐文化专家到学校担任教学与研究工作;邀请潮州音乐、客家汉乐等地方艺人到学院来讲学、展演。这些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建设举措给岭南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传承岭南音乐文化提供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持。建校以来,学院始终坚持把传承岭南音乐文化作为学院的办学传统,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推进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人才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不断深化岭南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

岭南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其史料和原生态非物质文化资料非常丰富。但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为了传承岭南音乐文化,保护和挖掘岭南音乐文化的宝贵原始资料财富,建校以来学院一直重视和积极开展岭南音乐文化资料的采集、整理。1959年学校就提出成立广东音乐资料室,收集广东民间音乐资料,为全面深入研究广东音乐提供资料保证。特别是在2000年学院成立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岭南音乐展览馆后,更加深入系统地开展了这项工作。学院组织师生成立5个小组,分别深入潮汕、梅州、广州、海南、韶关等地区,在地方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开展田野工作,收集地方戏曲、小调、民歌等岭南音乐文化原生态资料,采访民间艺人,获得了丰富的*手资料。这种采集、访问的田野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具有抢救的意义,对于延续和弘扬岭南音乐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大量资料采集的基础上,学院正在组织力量,加以整理研究,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把这些资源的精华部分转化为多媒体教材和音像制品,使其进入课堂,进入社会,发挥其宣传教育的功能。通过岭南音乐文化原生态资料的收集整理,既为继承和发展岭南音乐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丰富了学院岭南音乐文化的教学科研、创作的资料库。同时学院还组织力量,推进岭南音乐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为提高岭南音乐文化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广泛收集整理岭南音乐文化原生态资料的基础上,多年来学院重视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岭南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探索岭南音乐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发展演变的源流、创作规律、艺术风格及特点、当代发展的路径等。这些研究,为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期的艰苦研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在粤乐方面余其伟教授的《广东音乐文化历程》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对广东音乐的历史脉络进行了学术梳理,他的《粤乐艺境》是粤乐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性学术成果,被认为是“从一般的文化阐释,拓展到如何发展传统音乐中最富有人性、灵性、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部分”。他的《余其伟高胡名曲荟萃》不仅是他几十年高胡演奏艺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他对广东音乐进行哲学、美学层面的深度诠释。陆仲任教授的《广东音乐音阶调式探讨》、《广东音乐旋法探讨》、《试谈广东音乐多声部写作》等论著对广东音乐的创作特点、规律和创作技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阐述,为广东音乐创作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做了有益的探索。黄锦培教授的《论广东音乐的乐思》、《琵琶在广东音乐中的发展》,黄日进教授的《广东音乐及称谓》、《论广东音乐的曲名、意境和韵味》、《广东音乐的意境及其表现手法》,罗小平教授的《析广东音乐在新世纪所具有的生命力和文化力》,周凯模研究员的《广东排瑶〈耍歌堂〉仪式音声解读——兼议“音声体系”的建构》,王少明教授的《后现代主义与广东音乐的创新和发展》,潘琨墀副教授的《广东音乐在弓弦乐器上演奏风格》,谭炎健副教授的《试析广东音乐中的精品——连环扣》,卢庆文研究员的《粤韵论丛》等论著,对广东音乐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其中许多独特的学术观点拓展并丰富了广东音乐的研究。

在潮乐研究方面,陈天国教授所著的《潮州音乐研究》(获得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一等奖)、《潮州弦诗乐全集》、《泰国华宗赞佛谒语词谱》、《潮州古谱研究》、《潮州禅和板佛乐》等,被认为是“继承了潮州音乐的优秀传统,开拓了潮州音乐的崭新格局”。黄唯奇副教授撰写的《潮州大锣鼓的演变和发展》、《潮州庙堂音乐和庙堂“八宝”》对潮州大锣鼓、潮州民间音乐的演变和发展有其独到见解。

在客家音乐研究方面,温萍副教授的专著《客家音乐概论》全面总结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对客家音乐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他的《客家山歌探胜》、周凯模教授的《梅州客家音乐文化的研究》、陈安华教授的《承秦筝正统、传太古遗音——广东汉乐筝演奏家罗九香》、皮晓彩教授的《兴国客家山歌艺术研究》等论著,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客家音乐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表现形式与语言风格特征方面进行了研究,对于客家音乐的音乐学、文化学、历史学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费邓洪研究员主编的《论乐岭南》,冯明洋研究员的《岭南土著音乐的“越徽”调式体系及其文化积淀》、《关于岭南音乐文化研究的构想》等论著对岭南音乐进行了多视角、多方位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袁东艳教授的《岭南歌种调查与分类研究》、李复斌副教授的《“广东音乐”旋法特征研究》和《岭南音乐之精华民族音乐之辉煌——兼论民族风格的智慧艺术》等论著,分别对岭南音乐的演唱和乐队演奏的艺术表现形式、风格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促进了岭南音乐的理论升华,对于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岭南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促进了教师队伍专业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其理论研究成果也广泛运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为培养学生的岭南音乐文化基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大力推进岭南音乐的创作与表演

在办学过程中,学院把推进岭南音乐的创作与表演作为传承岭南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来抓,鼓励和引导师生注重扎根岭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土壤,经常深入岭南地区各方言区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创作出更多传承岭南音乐文化、丰富地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音乐作品。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岭南音乐的创作上辛勤耕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学院建校初期的创作成果有陈德钜创作的《春郊试马》、黄锦培创作的《月圆曲》、刘天一创作的《鱼游春水》、朱海创作的《欢乐的春耕》等。改革开放以来创作的成果中,既有保留了较多传统岭南音乐风貌和韵味的作品,如黄日进教授创作的《粤人之歌》、《百尺竿头》、《旖旎风光》,殷惠麟教授创作的《哀思》,李自立教授创作的《丰收渔歌》,李助炘、余其伟教授创作的《琴诗》,黄英森教授创作的《珠江抒怀》、《心潮逐浪高》等;也有把岭南音乐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

现代音乐作品,如曹光平教授创作的管弦乐《广东狂欢序曲》、《女娲》(带两面潮州大锣的钢琴独奏曲)、广东音乐六重奏《雨洒海龟滩》,黄英森教授创作的交响音画《万泉河之夜》,房晓敏教授创作的扬琴协奏曲《莲花山素描》、梆笛二胡与乐队的民族管弦乐《客风》、民乐合奏《莱村女》,严冬教授创作的音乐诗剧《玉兰谣》、交响诗《拓》和舞蹈音乐《老火靓汤》,吴粤北教授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听海》(《客家人》)、民族管弦吹打乐《雷州唤鼓》,李复斌副教授创作的交响诗《南粤忆事》等等。这些作品分别采用和吸收了广东地区渔歌、咸水歌、客家山歌、雷州民间音乐的素材,既继承了岭南音乐的文化传统,又与时俱进,引进了现代音乐的元素,赋予古老的岭南音乐以时代气息和新的活力,充分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为新时期推进岭南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作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同时,学院注重抓好岭南音乐的表演展示,力求通过表演为岭南音乐的传承创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和提供良好的载体。多年来,学院的民族乐团经常深入广东各地宣传演出。在省市的重大演出中,学院民族乐团的表演也经常扮演着重要角色。1991年10月学院民乐系黄日进教授率其弟子余其伟、田再励、林日章等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黄日进师生高胡演奏会”,受到了首都音乐界和广大听众的交口称赞。冯光钰先生赞扬说:“从黄日进先生及其弟子们的演奏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继承广东音乐的传统上是下了工夫的。他们演奏的传统乐曲,不仅体现了前辈艺术家的创造,也融入了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根据生活、时代的启示进行的再创造”。2000年初,学院举行了新年专场民族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既演出了一批经典的岭南音乐曲目,如广东音乐五架头《雨打芭蕉》、潮州唢呐独奏《画眉跳架》等。又展演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新作品如民族管弦吹打乐《雷州唤鼓》、高胡与乐队《莱村女》、扬琴协奏曲《莲花山素描》、高胡与钢琴《花朝月夕》、交响诗《南粤忆事》等。音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岭南音乐文化专家谢永雄观看音乐会后评论说:“发展岭南地区音乐文化,为新世纪中华文化的重构、复兴、宏扬、光大作出独特的贡献,很显然,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诸多社会部门的共同努力,而星海音乐学院无疑是一支大有可为的主要力量。从星海音乐学院举办的这场民族音乐会来看,定位是正确的,成果是可见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岭南音乐的演奏上,以余其伟教授领衔的“广东音乐五架头”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已经成为岭南音乐演奏的特色项目。近年来他们到全国音乐院校、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巡演,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余其伟的高胡演奏被誉为“富于诗意的幻想和哲理的深沉,境界优美而高远”,“开拓了中国高胡艺术的新格局”。陈安华教授、罗德栽副教授等5人汉乐小组在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举办的“广东汉乐演奏会”取得成功,得到了当地音乐界和听众的广泛好评。同时,学院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于传承岭南音乐文化的艺术实践活动,如参加广东民族乐团、学院民族乐团的演出。一些师生主动到城乡社区,参加民间音乐“私伙局”的活动。有些学生还自己组织“广东音乐五架头”小组进行排练演出。这些艺术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深化了他们对岭南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推进了岭南音乐文化的宣传普及,繁荣地方的音乐艺术文化生活。为了宣传展示优秀岭南音乐文化,学院师生还录制了大量的岭南音乐表演的CD、VCD、DVD音像出版物,如余其伟教授的CD《二十世纪交响粤乐》、《吕文成、刘天一、余其伟——胡琴篇》曾获2001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些音像出版物为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积极培养传承岭南音乐文化的优秀人才

在50年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坚持立足广东本土,以传承岭南音乐文化为己任,积极培养传承岭南音乐文化的优秀人才。紧紧围绕传承岭南音乐文化这条主线,推进学院的学科建设。民族器乐演奏专业方向作为承担传承岭南音乐文化重任的主力,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师资的整体实力,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音乐学专业在这一过程深化了对音乐史论的研究和教学,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通过岭南音乐作品的创作与研究,提高了师生对岭南音乐的认识,促进了专业水平的提高。学院注重将岭南音乐的理论研究、创作与表演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成为学院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如“岭南音乐概论”、“广东音乐概论”、“潮州音乐概论”、“客家汉乐”、“佛教音乐概论”、“岭南音乐视唱”等,这些课程在我院学生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院教师编辑出版的“三大乐种”的十几种曲谱,如甘尚时教授的《广东音乐荟萃——甘尚时高胡演奏名曲总谱》、陈安华教授的《中国岭南筝谱》等也广泛运用于平时的专业教学中。长期以来,学院把岭南音乐文化的相关课程列为必修课,还开设了一批岭南音乐文化的选修课,着力提高学生的岭南音乐文化素质,增强学生传承岭南音乐文化的意识。目前岭南音乐已经成为我院学科建设中的优势和特色。2005年我院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被列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从而为学院岭南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搭建起更宽广的平台。

由于学院始终坚持把传承岭南音乐文化作为办学的特色,在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的教育和熏陶下,学生不仅具备了较高的岭南音乐文化素养,也逐步形成了传承岭南音乐文化的自觉意识,为他们走出社会后在传承岭南音乐文化、促进社会文化建设上施展才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办学50多年来,通过积极传承岭南音乐文化,推动了学院富有岭南地区特色的高等民族音乐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民族音乐的专门人才。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音协副主席余其伟,197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致力于岭南音乐文化的研究、表演与教学,根据对岭南音乐的多年研究,著述了《粤乐艺境》等论著,出版了《余其伟高胡名曲荟萃》,其高胡演奏的广东音乐更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由于余其伟教授在粤乐表演艺术和理论研究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国家文化部授予他“优秀表演艺术家”称号,省委宣传部授予他“十百千跨世纪十佳人才”称号,最近还被评为广东当代文化名人。又如中央电视台长聘音乐总监、中国轻音乐学会副秘书长李海鹰,由于在学院学习过程中打下了坚实的岭南音乐文化基础,走出校门后,创作了电视剧《外来妹》主题歌《我不想说》、电视剧《一路黄昏》主题歌《走四方》、电视剧《女人天生爱做梦》主题歌《我的爱对你说》等大量的音乐作品,许多作品具有浓郁的婉约轻松、细腻雅致的岭南音乐文化风格,《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等作品脍炙人口,广为传唱。他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通俗音乐作曲家之一,其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又如原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音乐曲艺团团长卢庆文,走出校门后长期从事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播教育工作,出版了音乐论著《粤乐论丛》,创作器乐、声乐作品500余首,撰写论文近百篇,曾获国家、省、市级奖项60余项,其创作的广东音乐《梦中月》获中国第三届民族管弦乐展演作品二等奖,粤曲音乐《天涯璧合庆月圆》获中国第二届曲艺音乐设计配器牡丹奖。这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尤其是为传承发展岭南音乐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依托地域优势,开放兼容,创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50年的办学探索,学院深深植根于岭南这片人文沃土,汲取着她的精华,秉承她的文化传统,铸就了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开放创新的办学精神。50年来,学院始终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人才为目标,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优良的艺术教育传统。近年来,学院紧紧抓住进驻广州大学城的良好发展机遇,利用广东丰富的人文资源,依托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融身于广州大学城多学科教育生态环境,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大人文、大艺术”的教育理念,着力造就富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独特艺术个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人才。学院根据这一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依照“课程论”与教育生态观的“系统、平衡、联系”原理,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改造,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学科教学项目合作、多元化校园文化建设,创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院又一办学特色。

1.构建创新型课程与教学体系,培养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进驻广州大学城,使学院成为中国*一所身处多学科人文环境的音乐学院,大学城“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共享机制和综合的人文生态环境为学院构建与“大人文、大艺术”的教育理念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有利的保障。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对原有的本科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依据“课程论”原理,全面调整全院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的学分,整合相关课程,构建以学科课程、人本课程和社会课程“三位一体”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现行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除突出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系统知识、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外,将“以学生为本”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相关课程作为主体性内容纳入整体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三类课程分别体现了文化属性、人本属性和社会属性,它们之间所具有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学科课程)、开放性和差异性(人本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社会课程)特征,使之构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形成了我院以学生为本,尊重艺术个性,完善社会人格,以人文精神为引导、以音乐能力为主体、以社会发展为需求、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特别突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本校公共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学城多学科人文资源,为学生增设哲学、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各类人文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逐步打通全院的全部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性和兴趣需要,进行跨校、跨系、跨专业选修相关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现行课程体系通过整合相关专业基础课,优化教学内容,并以系列的联动性艺术实践教学,建立有效的整体性实践联合和自组织培养机制,将创作——组织策划——推广——表演——录音制作——评论有机地链接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系统协调、联动发展的专业结构链,实现专业教学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优化。此外,通过教学改革,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提倡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和课堂内容的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自主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或综合式教学等互动方式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状况,促进学习方式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艺术个性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了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四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突出原有培养方案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的主体地位外,还注重顺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艺术人才的需求,从建构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出发,将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作为结构性教学内容纳入整体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加强学生组织策划与管理能力,强化学生的生存意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合理。近年来,学院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在总体课程结构中加大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性与社会性文艺演出、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教学实践或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参与项目策划、艺术传播、经纪营销等各类管理实践活动,同时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与各类社会公益、社区社团、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学院还注重加强相应结构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从机制和条件上保证、促进实践教学的全面开展。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实践分离、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适应当代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为学生的生存与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再生能力的基础。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管理,结合音乐艺术的学科特点,构建了“目标管理、过程监控、评估反馈”三阶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确保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学院建立了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和由学院领导、教务处、系主任和教研室四层贯通的管理机制,对培养方案、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控与检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实现了教学管理体制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了良好教风与学风的形成,保证了教学质量。

2.建设多元化、国际化师资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作为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学院不断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开放、兼容、创新、高效为原则,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有效地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日趋合理优化,形成了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学院的讲台上不仅活跃着以资深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更有众多站在学科前沿、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博士、硕士群体,为学院发展带来了新的面貌。近三年来,学院又投入专项经费百万余元,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使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些高层次人才当中,具有留学回国和境外学籍背景的教师就有60人,占教师队伍的18.24%,他们来自或留学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比利时、白俄罗斯、乌克兰、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凸显了学院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多元化和开放性特点。这批新鲜血液的注入,为我院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经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水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此外,学院还利用广州大学城多学科人文环境和“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共享机制,与大学城的其他九所大学形成协议,实现教师资源共享,使大学城各大学的共生效益较大化。大学城资源共享的实施,创造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这不仅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学院形成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3.加强交叉学科、跨学科学术研究和教学合作,优化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更好地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利用大学城多学科优势,注重加强音乐艺术学科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紧密联系,开展交叉学科和跨学科学术研究。如著名音乐学家罗小平教授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合作的“老年精神音乐学”,从医学、心理学和音乐学的多学科视角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问题;音乐学系黄虹教授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的“中国民族乐器声功率研究”,对各种不同民族乐器的声功率进行了测定和研究;青年教师张卓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的“音乐聆听的脑电图(EEG)研究”,运用脑电图技术测量和研究了人脑在聆听音乐时反应等。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加强和推动各教学单位与大学城各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的横向联系与教学合作,创新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如现代音乐系与广州美术学院的数码艺术系加强音频与视频项目的优势互补与课程合作,联合为学生开拓影视艺术和电子艺术市场;民乐系邀请广州美术学院的专家教授前来举办“岭南画派”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对“岭南音乐”与“岭南画派”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对岭南文化的学理认知能力;声乐系聘请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人体解剖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多个语言学专业的专家为声乐专业学生开设选修课程。此外,艺术管理系与中山大学的管理学系,音乐学系与中山大学哲学系、文艺学系、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文艺美学专业,音乐教育系与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科学学院等都形成了横向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密切联系。这些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与教学项目合作,使我院师生更好地从综合艺术学科和人文学科中汲取学术养分以丰富音乐的学科内涵,改造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为培养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4.弘扬星海精神,构建多元化校园文化,营造开放兼容的育人氛围

为了更好地营造育人环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星海音乐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所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名字命名的音乐学院,我院始终积极弘扬星海精神,把冼星海心系祖国和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渗透到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日常思想品德教育、星海专题讲座、星海作品演出等多种形式激励和教育莘莘学子,使弘扬星海精神成为我院每个学生的文化自觉。我院还根据音乐院校的学科特点,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城多学科人文环境结合起来,开展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多元人文氛围,为培养卓越的音乐艺术人才提供了多样性的艺术教育背景。一是结合音乐艺术的专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如管弦乐器专业承担学院各种大型交响音乐会和综合性文艺演出;钢琴专业定期举办星期音乐会和小型专业观摩会;声乐专业排演《江姐》等经典歌剧;民乐专业排演大型民族音乐会;流行音乐演唱专业排演《猫》、《西区故事》、《歌剧魅影》等经典音乐剧;作曲专业举办“学生优秀作品音乐会”等。这一系列富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极大地从学科自身透发出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二是通过承办各类重要的学术研讨会及举办系列艺术与人文素质讲座,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如近年来我院先后举办了“全国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所工作会议”、“全国哲学、美学、音乐学前沿学科学术研讨会”、“美国音乐周”、“赵宋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南派古筝大师罗九香学术研讨会”、“全国音乐评论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音乐年鉴会议”、“全国第七届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与“第二届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等各类重要的学术研讨会,大大地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学术含量和文化品格。此外,学院还经常邀请各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生来校举办学术讲座或音乐会。其中包括周文中、于润洋、杨儒怀、郎朗、罗艺峰、谢嘉幸、杨燕迪、杨通八、金湘、赵晓生、金铁林、李维渤、郭淑珍、邓韵、刘纲纪、赵方幸、李名强、李淇、波波娃、巴威尔以及分别来自美、俄、法、英、德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这些学术活动在开阔学生学术视野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术思维。三是建立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龙头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学院通过定期举办以“和谐校园,青春飞扬”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司仪大赛、演讲大赛、校园趣味运动会、电影欣赏、摄影大赛、涂鸦大赛、读书活动月、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了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文化实践载体,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四是树立“大人文、大艺术”的教育理念,结合大学城多学科的人文环境,开展校际文化活动。如积极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为大学城高校师生普及交响乐;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广东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广东大学生文学作品创作大赛、广东大学生书法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拓宽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五是开展社团活动,繁荣校园文化。学院目前共有各类学生社团22个,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兴趣爱好、社会公益四大类型。学生社团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学生素质拓展规划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为广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此外,学院各单位还编辑出版了反映学生生活、展示学生风采、营造学术氛围的校内刊物,如《星海学子》、《青春行》、《星蕾》等,深受学生欢迎。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50年的发展过程中,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积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1998年在学院41周年校庆大会上,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卢钟鹤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提出“办一流音乐学院、培养一流音乐人才”的要求。学院主体进入大学城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曾多次视察学院,希望学院抓住进入大学城的机遇,创新体制机制,把学院建成高水平的音乐学院;200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视察我院时殷切期望把学院建设成为音乐家的摇篮;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视察我院时也殷切期望我院能培养出象冼星海一样心系祖国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人民音乐家。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既是对学院传承岭南音乐文化、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历史的肯定,也是对学院今后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学院将继续坚持办学宗旨,发挥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实力,努力把学院办成人民满意的高等音乐学府。

现任领导/星海音乐学院

党委书记:李建军
院长、党委副书记:唐永葆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兴岱
副院长:周广平
党委副书记:黄俊强
副院长:房雨林
副院长:雷光耀

历史沿革/星海音乐学院

1957年10月,创建广州音乐学校。
1958年更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
1965年与广东舞蹈学校合并为广东艺术专科学校。
1969年与广州美术学院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
1978年与广州美术学院分立,复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
1981年6月升格为广州音乐学院。
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文化传统/星海音乐学院

校训求真、尚美、崇德、敬业
求真,尚美:指的是追求真实和追求完美,励志勤奋学习,谨慎地行动。
崇德、敬业:指的是崇尚美好的道德敬爱自己的学业,事业,勤劳学习与做事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校微星海音乐学院的校徽由内外圆环,一个星型的主建筑物,背景颜色为灰色组成。
校微内外环分别写着学校的中英文名字;星型建筑物代表的是星海音乐学院的主教学楼,背景颜色为蓝色代表天空,象征着学校在蔚蓝的天空下筑立。

社会评价/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已发展成为立足广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音乐教育中心,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委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江 泽 民曾为星海音乐学院“冼星海纪念馆”亲笔题写了馆名。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贺国强、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宋平、吴官正、曾培炎、吴仪、张德江、王兆国、李源潮、热地、韩启德、周铁农、陈至立、孟建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星海音乐学院视察;李岚清曾到星海音乐学院与师生亲切座谈。任仲夷、林若、黄华华、卢钟鹤、王首道、肖志恒、梁国聚、林树森、李鸿忠、胡泽君、朱小丹、汤炳权、游宁丰、雷于蓝等省市领导多次到星海音乐学院指导工作。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布隆迪总统皮埃尔·恩库伦,比利时众议院议长赫尔曼·德克罗等外国领导人也曾到星海音乐学院参观,对学院的办学给予高度评价。

办学规模/星海音乐学院

办学设施学院教学环境优美,教学条件优越。现有广州大学城校区和沙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4961平方米,其中大学城校区189993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学院拥有现代化的音乐厅、专业录音棚、电子音乐制作中心、各类排练厅、学术报告厅和琴房大楼等教学设施。学院图书馆馆藏丰富,设备先进;档案管理建设为*,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校园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正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思路,逐步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的数字校园。学院还在星海音乐厅、广州大剧院、广州交响乐团、广东歌舞剧院、广东省演出业协会、广东电视台、珠影乐团、广东音乐曲艺团、广东民族乐团、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合作关系。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根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星海音乐学院共有教职工504人,其中专任教师346人,高级职称113人,中级职称137人,博士、硕士135人。教师队伍中有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5人获“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有8人为中国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有14人为广东高校师德标兵、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工会工作者,有2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等,先后有3人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02年以来,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近800项。

省级教师团队
唐永葆:作曲与技术理论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周广平:音乐理论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雷光耀:视唱练耳与乐理教学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蔡乔中:作曲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杨 晓: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房晓敏: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院系专业

学院以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为主,协调发展相关艺术学科。截至2012年底共设有音乐学系、作曲系、现代音乐系、声乐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音乐教育系、艺术管理系、流行音乐系、舞蹈系、乐器工艺系、民族声乐教研室、音乐基础部、人文社科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和研究生部等17个系(部、室),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音乐研究所、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艺术交流中心、社会音乐教育培训中心,拥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和4个实验乐团。专业涵盖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录音艺术、音乐表演及舞蹈等各个领域。学院现已形成了教学、创作、表演与研究四位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中专、本科、研究生相衔接的办学层次,普通教育为主、继续教育为辅的办学格局。

学校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教育综合训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1个和4个实验乐团。
省级精品课程3门:钢琴演奏,流行音乐演唱,视唱练耳。
校级精品课程6门:室内乐,奥尔夫音乐教学,合唱与指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音乐美学,西方音乐史。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市级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1个:音乐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

合作交流

学院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全国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所工作会议”、“全国哲学、美学、音乐学前沿学科学术研讨会”、“《中国音乐年鉴》第七届学术研讨会”、“美国音乐周”、“赵宋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南派古筝大师罗九香学术研讨会”、“全国音乐评论学术研讨会”与“中国西方音乐学会年会”等各类学术研讨会。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邀请美、俄、法、英、德、日、韩等国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名家前来访问、讲学和举办音乐会。应邀派出了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室内乐团、余其伟广东音乐小组、舞蹈团等院内各演出团体及各类专家学者到国外、港澳台地区及内地各类艺术院校访问、演出和讲学。学院还与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音乐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