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黔江区

介绍:

黔江区

首页www.qianjiang.gov.cn

区生态环境局。渝快办,区人力社保局,区民政局,区教委。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

文物古迹/黔江区

渝东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首次记录: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底,在黔江区冯家坝镇茶花村红土弯老屋基洞出土了大批打制石器和更新世哺乳类化石,共得化石一百多件,多为动物牙齿,还有少量的骨骼碎片。初步鉴定,有哺乳动物化石二十一种,爬行动物一种,鸟类一种,无脊椎动物二种,共二十四种。还采掘到八百多件打制石器材料。其中包括原料、半成品、残片及石制品。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一九八六年元月五日,在秀山扁口洞发掘到更新世哺乳类化石达二十八种,其种类之多,居全省第二位。两地的重要发现,以大量的实物资料证实至少在一万年以前,渝东南地区就留下了人类祖先的足迹。

曾侯乙鎛

战国时,楚国属下曾侯乙遗物。1982年鉴定为一级文物,青铜制品,完整无缺,通高38厘米,颈端有悬纽,甬首为蝉纹,甬腹变与纹,还有铭文30字。1951年收集于酉阳龙潭王勃山家,黔江区珍藏。

虎纽錞于

镦于是春秋、战国时的一种军乐器,顶上铸虎纽,名虎纽镦于。“虎”是巴人的图腾,巴人也学会了制作这种乐器,并以虎形作为标记,可知是巴人的遗物。经鉴定为一级文物。青铜质重12.5公斤、高53厘米、胸围101厘米。1956年征集于黔江正谊乡白泉村(今寨子乡大路村),2件珍藏于黔江区。

编钟

春秋、战国时的宫廷乐器,视为国宝,当时的巴国已学会了制造这种乐器。涪陵小田溪出土一套大小12个编钟。黔江区文管所珍藏于濯西乡杨家湾出土的编钟2个。彭水猴栗乡富山村一农民捐赠编钟一个。珍藏黔江区。

铜钲

又名丁宁,它和镦于配合指挥作战,亦系春秋、战国时的军乐器。对研究春秋、战国时的冶炼、音乐、军事都有一定价值。蚕纹铜钲和变形鱼纹铜钲各一个。黔江区珍藏。

甬钟

西周时的青铜乐器之一,是编钟的一种,击撞,其音优美、悦耳。重12公斤,通高32.5厘米,钟身一次铸成,无合范痕迹。一口出生于距酉城约10公里的青山;另一口收集于民间,黔江区珍藏2口。

汉铜币、铜器

汉代遗存的铜币、铜器很多。有黔江区文物管理所珍藏有正阳团结村鲤鱼池出土的两汉“半两钱”,还有东汉“五铢钱”、王莽“货泉”;官渡峡潘家沟出土的东汉铜釜(量器)。汉代青铜器11件、青铜冼8件。“大吉羊(祥)”镜面砖一块,残存篆书阳文“大吉”二字,已改琢为砚。黔江区珍藏。

唐钟

唐代铜钟,黔州都督赵国珍铸造,原存郁山镇开元寺,今藏黔江区文管所,国家一级文物。全国已发现8口铜钟之一,复制品陈列于北京市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铜质,钟高143厘米,口围240厘米,口径78厘米,重约400公斤,钟顶为双龙蒲牢。钟体布玉版纹,腰铸月形图,腹镌刻“金紫光禄大夫工部尚书兼黔府都督御史大夫持节充本道观察处置选补等使汧国公赵国珎(珍)”,顶铸“大吉大利,愿平安”等字。

土司夫人墓志

1946年,在正谊乡(今冯家坝镇)渔滩官坟堡出土酉阳二十世土司冉跃龙庶夫人白氏墓志碑,今存黔江区文管所。碑质砂石,高45厘米,宽40厘米,厚7厘米,天长2厘米。碑锤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文林即黔江知县戴可彦撰碑文。墓志事绩与《冉氏家谱》载相符。1982年,鉴定为三级品。墓主白氏,酉司大江里(今后溪)人,白玉槐之长女,生于明万年十五年(1587年),卒于崇祯四年(1631年)。夫人与秦良玉同时率兵援辽阳,平奢乱,屡立战功。

地面文物

恐龙化石遗址

恐龙化石点位于黔江区东南15公里的正阳乡群众村三阳岭,周围0.5平方米的山梁下有恐龙化石出土,发现102厘米的股骨1块,牙齿1颗,以及脊椎、尾椎、趾、踝、臂骨等恐龙化石。经专家鉴定:三阳岭恐龙化石中有鸭嘴龙、巨龙、肉食类龙等,距今7000万年前,为白垩纪晚期,为研究渝、鄂边区地质提供了古生物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红土弯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红土弯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城20公里的冯家坝镇茶花村北1公里的红土弯老屋基洞,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经四川省文管会专家初掘,发现化石100多件,多为古动物化石,有哺乳动物20种、爬行动物1种、鸟类1种、无脊椎动物2种,共24种。并采到800多件石器及材料,有石制品、半成品、原材料、残片等,显然是一个石器场。专家认定:属更新世中晚期,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

岩棺葬

黔江区古为濮、巴部族居地,史称“溪洞部族”或“溪洞蛮”,到处留下了他们的悬棺葬、岩棺葬的足迹。石柱龙河中游两岸下路乡约40里的石岩上尚存岩棺葬群130多处,双庆乡羊耳坡有94穴,三星乡玉皇殿有65穴,下路乡白岩有44穴,四方石有43穴。岩墓穴,一般凿在离地面5米以上的悬岩陡壁上。黔江区的官渡峡,秀山自治县的酉水,彭水自治县郁江的悬崖上都发现有岩棺葬和悬棺葬的遗迹。

汉墓群

汉武帝在今渝东南地建置涪陵县,汉官、汉人、官兵即进入了这一地区,这里的少数民族就以中原交往了。因此,这一地区发现了众多的汉墓,出土了汉砖、汉币等汉代文物。石柱西沱汉墓群,发现有5处,17座,出土有钱币等数10件遗物,汉砖数以千计。彭水郁山镇郁江东岸台地上发现了大量汉墓,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有几何纹、汉字或图案的汉砖。汉墓很大,黔江九龙乡一处汉墓,人称“皇城堡”。

凤池山

位于黔江白石、杉岭两乡交界处,距县城68公里。川鄂边黔江庚戍起义誓师地遗址。主峰海拔1330米,仅一人工开凿的小道可攀缘而上,途中有巨石阻隔,山上有天生池,池边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修建的观音寺,温朝钟的起义指挥部设在这里。清宣统三年(1911年)1月,温朝钟在此誓师起义,攻占黔江城,由于清军追剿,半月即失败。

红军树

位于黔江水市乡水市村南2公里处有1株200余年的皂桷树。水市曾为川黔要道,是个集镇,贺龙两次到此买马,将马拴在皂桷树上。1934年5月,红三军进攻彭水,宿营水市,贺龙在皂桷树下召开大会,部署战斗,次日凌晨,贺龙骑龙向皂桷树及乡亲们告别。1997年8月1日,在树下竖“水车坪红军革命纪念地碑”。说来也怪,“文化大革命”中,皂桷树枯萎将死;粉碎“四人帮”后,则逐渐长发嫩枝绿叶,换发青春。人们管叫它名“红军树”。

万涛故居

位于黔江冯家坝镇桂花村,距县城22公里。建筑为四合大院,有砖土结构围墙,中有一天井,有正房、厢房、前厅,总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有屋23间。正房东侧*间就是1904年1月20日为万涛诞生地。万涛同志于1923年7月到西南重镇重庆求学,受肖楚女主笔的《新蜀报》的影响,后来成为中央鄂西巡视员、鄂西特委副书记、红四军第二路党代表、湘鄂西特委副书记、红三军政委等职。故居门前有一株大桂花树,它标志着万涛思想飘香万里

自然资源/黔江区

黔江区自然资源、物产资源比较丰富,许多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其利用价值和开发价值较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矿产资源

区内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区内总计矿产地11处、10个矿种,矿(化)点14处。现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主要有铜、铁、硫、煤、磷、铝、锌、汞、石膏、高岭土、冰解石、莹石、重晶石、明矾、石灰石、石英石、矿岩等矿藏。其中,铝土矿(D E级)储量为1148。9万吨;铅锌矿储量为70万吨;原煤储量为3288.9万吨;莹石储量40多万吨,石灰石储量1亿吨以上。全区共有18对煤矿井,全区设计能力为51万吨/年,全区实际生产能力为19.8万吨/年。此外,砂岩、方解石、粘土、锑矿等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二)水能资源

区内河流众多,大小溪流密布全境,水流落差大,水能蕴藏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6.6万千瓦,其中阿蓬江为10多万千瓦,可开发量为近10万千瓦。全区水资源总量为15.83立方米,人平4066立方米,亩平2.6立方米,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已开发利用的主要水电站有:

大河口电站:装机3×2.5万千瓦,年发电量3.98亿千瓦时。

渔滩电站:装机4×3000千瓦,年发电量8141万千瓦时。

舟白电站:3×800千瓦,年发电量1630万千瓦时。

双泉电站:装机2×1000千瓦,年发电量度1210万千瓦时。

深溪河电站:装机2×500千瓦,年发电量661万千瓦时。

嘉禾电站:装机3×200 2×800千瓦,年发电量781万千瓦时。

(三)旅游资源

境内遍布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珍奇独异。深山明珠小南海,已被开发为省(市)级旅游区,是一个融山、海、岛、峡诸风光于一体的高山淡水湖泊,也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地震遗址,距黔江城区32公里。清幽的官渡峡,官渡峡系阿蓬江的一段峡谷,在正阳镇境内,距黔江城22公里,峡内清幽雅致,景观迷人,素有“盆景”、“小三峡”之美称,是黔江著名旅游胜地之一。奇异的武陵山,位于黔西34公里石会镇境内,武陵山系砂质页岩风化剥落形成种种奇峰异石,姿态万千,有的如公孙相扶,有的似母女悄语,有的像夫妻絮语,有的若婆媳相亲,恰似一幅“群英赴会”图。黔江的武陵山、小南海、官渡峡将与北部的长江山峽、东边的芙蓉洞、西边的黄金洞、南边的张家界连成旅游环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旅游景点/黔江区

小南海

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位于重庆与湖北交界处,距黔江城北部30余公里,车程约一小时。

小南海是由于地震时山崩岩塌、溪流堵塞而形成的地震堰塞湖。`四周秀峰环列,湖内水碧岛绿,湖光山色,景色如画,二000年被评为重庆市“十佳”旅游景区。小南海地震遗址为全国独有、世界罕见,其地震崩滑体、崩积物、淤坝等至今清晰可见。二00一年,被国家地震局批准为“黔江小南海国家地震遗址保护区”和“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武陵

仙山出黔江城沿国道319线西行30来公里即至,川鄂边境外山。武陵山山峰绵亘十余公里,山势峻峭,奇峰兀立,危崖深峡,云缠雾锁。砂质面岩风化剥落后形成姿态千万的奇峰异石,有的似公孙相扶,有的如母子悄语,有的像夫妻絮语,有的若婆媳相亲,或如背负竹篓者,或如手牵羔羊者,仿佛八仙赴会,酷似唐僧取经……因势赋形,莫不毕肖,看得你如痴如醉,古人描绘为“群仙赴会”。其贵人山、公母山、八角庙、双石礅诸峰,每一座山峰都有有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传说。武陵山的主峰山势拔地而起,海拔1092.3米,有“武陵奇峰万仞突兀镇黔江”之说。立峰颠,览群山,见青山如波,白云如絮,峰云相携,万千变化。微风徐来,含烟凝碧,奇峰隐约;骤风突至,云海翻腾,诸峰匿迹。

阿蓬江神龟峡

神龟峡是阿蓬江峡谷景观中较为优越的河段,从黔江两河镇至酉阳大河口,全长38.9公里。峡口紧邻国道319线,距黔江城44公里。

神龟峡因峡口两山酷似雌雄双龟对卧而得名。相传在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特派神仙吕洞宾从中原到南洋一路安置民寨。吕洞宾骑着神龟,带领水陆兵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到了这里的塘角湾,他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的同时又被当地百姓的贫困所震撼,便派自己的心腹——雄雌二龟留下来查访民情,造福黎民百姓。这对神龟也不负重托,把塘角湾一带治理得太太平平,兴旺发达。如今它们功成名就,安祥地躺在这里颐养天年。

土家民居——吊脚楼

土家人喜聚族而居,一姓为一寨,以姓氏为寨名或村名。在建筑形式上,以吊脚楼为主;在建筑材料上,以木材为主,木结构占多数,也有土木结构的。

土家人大多生活在山区,居处较少平地,山高林深草茂,常有蛇虫野兽出没。因而,当地人建房造屋就地取材,依势而建。背靠青山面对绿水,是其*选择,屋基前低后高,所以木结构的“吊楼”式建筑应运而生,楼外有“耍子”,安有各式各样的木栏,保留着土家先民“干兰”式居屋的遗俗。

土地家吊脚楼为典型的栏杆式建筑,分全吊型和半吊型两种。全吊型,全部悬虚,比较少见;半吊型,部分悬虚,为主流形式。一般是几间主屋落地,左右两边转角吊楼悬空。主屋正中一间为堂屋,堂屋正对大门一面设有香龛,以敬神灵祖先。堂屋不作居室,有的设有火塘,以作迎亲待客之用。

黔江特产/黔江区

武陵山珍:武陵山珍是天然野生植物,可供人们食用、药用的野生菌类。天然野生菌的特点是:无污染、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集现代天然食品优点于一身。

武陵山珍野生菌生长于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无污染,自然天成。每种野生菌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食用时可做山珍菌汤火锅、炒菜、小吃,汤鲜香纯和而味美,食性温而不燥,营养极为丰富,实为汤中之精品、菜中之佳肴,非一般菜类和鱼肉类可比,是人们四季皆宜的美味绿色保健食品。

血豆腐:“血豆腐”,即将豆腐合猪血、猪肉及花椒、辣椒等佐料拌成泥状,捋成卵形,以竹筛置火炕上,烟熏烤成腊黄,吃起来耐嚼味香,堪称佐酒上品,亦为土家特色菜。

它以猪血和豆腐为主料。先将鲜豆腐捣成豆腐泥,再将适量的新鲜猪血倒进豆腐泥中搅拌调匀,然后把适量的花椒粉、辣椒粉、葱蒜和煮熟的肥瘦搭配的肉丁拌进去,并泼适量的盐水搅拌均匀,一坨一坨的揉成馒头大小的血豆腐坯放在竹筛里,挂在火炕上熏干。

食用时可切成豆腐丝、豆腐片,只能干炒,不能水煮,炒的时候火要旺,时间要短,只需在锅里打个翻身就舀起来。特色是色质鲜嫩、香气浓郁、味道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油醪糟:用糯米制成醪糟坯,下油锅,加芝麻、桔饼、核桃仁、油酥花生仁、蜜枣、白糖等稍煎,然后放入沸开水中煮沸即成。特色是香甜不腻口,营养十分丰富。

地牯牛泡菜:又名草食蚕、宝塔菜,是武陵山区绝无污染的地方土特产,是难得的天然绿色食品,2001年入选旅游指定商品和“消费者信得过商品”。

牛肉脯:采用武陵山区天然草场放牧的优质黄牛,精选大腿部瘦肉,制作工序复杂,工艺精湛。成品呈玫瑰色,片薄透明,口味独特,麻辣鲜香,是招待贵宾、馈赠亲友的珍品。

行政区划/黔江区

重庆市黔江区由“四川省黔江地区”演变而来,原四川省黔江地区于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从原涪陵地区10县中将酉秀黔彭石五个自治县划出单设)成立,同年11月挂牌办公,辖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

1997年纳入重庆直辖市管理,同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四川省黔江地区”,成立“重庆市黔江开发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重庆市黔江开发区、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设立“重庆市黔江区”,隶属重庆直辖市管理,也是重庆市*一个少数民族区。全区共3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15个镇、489个村民委员会。

文化事业/黔江区

新区成立以来,黔江区社会已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发展。2002年全区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20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260所,特殊教育(聋人)学校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黔江中学、实验小学已建成市重点学校,在1998年已实现“普九”验收达标。

医疗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区卫生机构39个,卫生技术人员1164人。其中医生515人,护师、护士181人。全区卫生机构年未拥有床位767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合计床位748张。全区现有村级医疗点170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260人。

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2001年黔江区是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最多、规模*、影响最广泛的一年。2001年举办了元旦晚会、春节万人狂游“闹元宵”广场文化活动、庆祝建党80周年“红色歌谣”广场舞蹈和万人歌咏比赛、“路地携手”广场联欢文艺晚会,参与举办了渝鄂湘黔“西部之声”卫视直播大型文艺晚会、重庆电视台在我区大众广场举行建台20周年台庆电视直播大型文艺晚会。组织开展了重庆市第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等活动。

文学艺术硕果累累。2002年黔江区电视台台长李卫东的作品《较后一个纤夫》获全国电视文学星光奖。太阳歌手江小平在全国西部歌手大奖中获业余组民族唱法一等奖;熊元魁在全市通俗组唱法中获一等奖,杨炼在全市民族组唱法中获一等奖,并参加全国第九届“哈药杯”业余歌手大奖赛。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节假日群众活动丰富多彩,全年共举办体育健身活动40次,群众活动24次。外出比赛成绩突出,输送运动员增多,黔江区输送的柔道选手杨素君获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柔道63公斤级个人冠军和女子柔道团体冠军,高健华获全国青年女子柔道锦标赛第二名。黔江区体校参加市级比赛项目5个,并获得金牌46枚、银牌32枚、铜牌29枚。通过比赛,既交流了技艺、增强友谊,又加强了民族团结,提高了运动水平。

全区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卫星电视地面站1688座,广播覆盖率为90%,电视覆盖率达92%,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藏书达8万册。新闻出版事业日益增强,《黔江日报》是黔江区的一种党刊,全国发行,内容丰富,报纸面广,质量也进一步提高。

风俗文化/黔江区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4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好客,礼节周到,让人有一种入归之感。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 是土家人将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娱乐,庄稼汉们吆嗬在一起对庄稼地进行除草时,农歌手在前面边打鼓边唱歌,薅草的农夫们手持薅草的锄头边听歌边干活。谁在劳动中偷懒,歌手就马上针对偷懒者编些歌来唱。谁在劳动中使劲地干,也能得到歌手用唱歌对她的赞扬。促使大家在劳动中不偷懒,个个都使劲。庄稼汉们感到在歌声中劳动非常欢快。


迎宾礼与日常生活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席上,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美丽的“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即土家织锦,“西兰”,意即被面;“卡普”,意即花,直译为“花的被面”。它是土家族民间艺术的精华,色彩斑烂,朴实典雅,图案新奇,具有极高的实用与欣赏价值。

西兰卡普的图案,多用象征手法,直线造型。连续对称,呈单一型的演进变化,纺织时,以红.蓝.白等色棉线为经,各色丝.棉.毛线作纬,采用挖空工艺,手工挑织而成,粗犷洗炼,结构丰满,其传统图案有二百多种。
土家姑娘从小就拿牛角挑针,上木质腰机,学织西兰卡普。生活在黔江的土家人中,有不少打花能手。今天,西兰卡普已成了质朴.典雅.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之花,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

哭嫁和跳丧

哭嫁: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对家中每位亲人要唱一首,来一位亲朋又唱一首;遇上陌生人来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

一是 “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无论年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

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计掠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家安全的。

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

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

跳丧:与“哭嫁”不同,土家人的丧事却办得十分热闹。“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充分表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

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相邻数寨齐来奔丧。所谓“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丧”。

仿佛亡人逝去,人们必得欢送庆贺。那灵堂上的舞者,每人手执一件乐器,鼓、锣、大钱、小钱、铰、唢呐等,由掌鼓师指挥。鼓声一起,或高歌狂舞,或轻歌曼舞。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其余三人边跳边唱,此名“坐丧歌”,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另二人边跳边唱,此名“跳丧鼓”;有时,四人围棺转圈,边跳边唱,此名“转丧鼓”,也有骑棺领唱的。曲调.有“撒儿嗬”、“叫歌”、“摇丧”、“将军令”、“正宫调”、“一字词”、“节节高”、“螃蟹歌”等数十个曲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唱词,有歌颂亡人的,有赞美爱情的,有唱历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动物植物的,有猜谜的,内容十分丰富。土老师还借跳丧,规劝教育世人:哪怕你帝王将帅,也难免土内藏埋,哪怕你高官厚禄,无非是一坟棺材。从舞中、曲中、词中,哪儿有一点悲哀的痕迹!

土家人跳丧,一为死者歌功颂德,二为安慰死者家属,谁都把“跳丧”当做情谊的象征,说:“把不起耙把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送人情”。“跳丧”与巴人乐舞有着渊源关系。《夔府图经》载:“巴人尚武,击鼓跳歌以兴哀。……父母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巴东县志》卷二十曰:“丧葬,殁之夕,其家具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呼达旦,或一夕至三夕,至十余夕不等。

“年节”和“舍巴日”

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年节”;节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

舍巴日 “舍巴”,意为“摆手”;“日”,即“做”。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摆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在“摆手堂”前举行。“摆手堂”,在土王祠。“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

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年节过年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将祖先祭祀日称为“过年”。但“过年”的时间,则因姓氏、宗支、地域而异,有的姓氏为三月三,有的姓为四月八,有的姓为七月初一。过族年,要在祠堂里举行祭祖仪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断,铁铳轰鸣,号角声声,“嗬喂”阵阵,其盛况是其它节日难以比拟的,后逐渐改为户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田宣慰、杨宣慰以及马伏波的。

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扬姓祭杨再思,李姓祭“天”字辈的三祖先,部分彭姓和谢姓八部大王。祭祀毕,游乡串寨,走亲访友,对歌宴客,真是“满山满寨都是歌,宾客如流欢乐多”,长达三、五日之久。关于“过年”的来历,说法甚多。主要的有三种:一说祖先从湖南迁来时,有的坐杉木船,有的坐柏木船,有的坐青钢木船。因船速不一,到达有先有后,人们将到达的日子定为“过年”。于是,就有的为四月八,有的为五月初五,有的为五月十五了;一说祖先出征打仗,有的将出发的时间作为“过年”,有的则将归来的时间作为“过年”,以致时间不一。如李姓说:“天”字辈三位祖先七月初一出征时,全族团聚,以后年年七月初一纪念;一说八部大王于国有功,皇帝见他武艺高强,害怕皇位失落,便将他毒死在归途中,人们将他的殉难日作为“过年”日,以纪念他。这些,都与古代战争和民族的历史有关。

精美的刺绣,迷人的蜡染

黔江的苗族刺绣.蜡染手工制品久享名,饮誉国内外,刺绣以紫色为基调,工艺十分精湛。

蜡染更别具特色,独领风骚。苗家姑娘就常用自己的手工艺品刺绣和蜡染,来装点自己的花团锦簇的美丽青春。

刺绣 是在布讴上用五彩线绣出各种图案花纹。苗家女的刺绣技艺高超,刺绣前已成竹在胸,不需先在布上绘出草图,而是根据布的颜色和经纬,直接在布上用彩线绣出构思精七巧的长形、方形、圆形、锯齿形,然后将各种图案绣入其中,经过细针密线,形成绚丽多姿.五彩斑烂的花纹图案。苗族刺绣的运用,在生活中无处不见,大至厅室围帘、被面、服装,小至枕头、围兜、荷包、褡裢等,配以刺绣,无不精美动人。

蜡染久负名。由于蜡汁流动形成自然龟裂,还在布料上留下许多人工无法描绘的冰花,使蜡染画面产生一种奇特的艺术效果。穿上一件蜡染制品裙装,戴一顶蜡染太阳帽,妙龄少女如锦上添花,倍增风韵;在厅堂卧室,以蜡染品装饰点缀,更是赏心悦目,满室增辉。因此,蜡染在当代倍受青睐,已进入大都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工匝们采用浪漫手法,将现实中的湖光山色、花草虫鱼、珍禽异兽,加以变化、夸张,组合搭配,生动别致,栩栩如生,绝不拘泥刻板。各种动的和静的形体,整个图案既富有生活情趣,又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虹染,以其图案变幻无穷,取材丰富,线条粗犷,造型优美等特点,表现出苗族同胞开朗豪放的民族性格。

交通能源/黔江区

公路建设

道路交通现状: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2531公里,其中国道93公里,省道511.4公里,县道689.15公里,乡道319.5公里,村道1353.45公里,专用道24.5公里。按道路等级划分有二级路93.1公里,三级路51.4公里,四级路587公里,等外路421.6公里。全区30个乡镇已全部通公路,并实现乡乡通油路;222个行政村有90%的村通公路。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黔江段于2005年9月28日开工建设,预计2009年全面建成。

全区交通运输形式单一,主要依靠公路运输。截至2005年底,陆上公路运输共有营运客车257辆6544客位,城区客运出租车224辆,货运车辆1500余辆3350吨。水上只有少量内河航运,共有乡镇运输船舶、渡船100余艘。

2005年是黔江区交通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年,也是交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一年。经过努力交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主要是:

一、建设工作任务

1、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开工建设。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全长70公里,总投资56亿元,2005年计划投资5亿元。该项目由高发司东南分公司负责,黔江区负责征地拆迁及民事矛盾的协调解决。8月我区开始开展黔彭段50公里的征地拆迁工作,9月黔彭段的施工便道进场施工,11月底黔彭段征地、坟墓搬迁全部完成,12月中旬主合同段施工单位开始进场,黔酉段20公里完成征地工作。总计完成投资5.1亿元。

2、黔恩二级公路全面推进。该项目实现全线开工,进入施工高潮。全年主线工程完成投资7700万元,路基基本形成,进入路面铺筑准备阶段,舟白隧道于2005年6月22日开工以来掘进600米;支线新华东路三期完成路基工程和三期安置地工程,完成年度投资5000万元。

3、“2小时黔江”工程建设全面扫尾。2005年“2小时黔江”工程的目标任务是铺筑沥青路面70公里,计划投资3000万元。具体项目是庙垭至新华18公里,计划投资700万元;八角至白土8公里,计划投资320万元;金洞至马喇13公里,计划投资550万元;两河至细水16公里,计划投资780万元;册山至武陵山7公里,计划投资250万元;册山至石会8公里,计划投资400万元。到年底“2小时黔江”实际完成投资3400万元,铺筑沥青路面70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目标。此外,武陵仙山旅游道路路面工程完成投资40万元。

4、农村公路建设启动。2005年我区农村公路基本目标建设内容,一是通村通达工程,共2条村道公路31公里,分别为龙池路16公里,平溪路15公里,两条路于5月开工建设,10月底全面完成新改建路基31公里,并铺设了泥结碎石路面,完成投资500万元;二是通乡通畅工程,共2条19公里,分别为胡家坝至五里公路6公里,马喇至金洞公路13公里,两条路均于3月开工建设,9月底全面完成沥青路面工程,完成投资700万元。

5、国、省道及重要县道大、中修工程效果良好。2005年我区大、中修工程项目为省道202线册山至石会段,全长1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8.4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1.6公里),于5月完成招投标工作,6月施工单位进场施工,截止12月底全面完成大中修工程,完成投资500万元。

二、公路养护与路政管理全面加强

一是及时抢修公路水毁,共计投入资金216万元,保障了公路畅通。二是加强危险路段整治,完善安全设施及标志、标牌。全面完成市上下达我区的安全防护栏20公里目标任务。同时,还对国道319线、省道202线及部分县道公路的安全设施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新增投资148万元(地方自筹)。三是完善已成路段公路标识和绿化。新安装7条县道计280KM的里程桩,补植公路绿化11.8万株,完成投资25万元。四是全面完成年度公路养护目标任务。五是强化路政管理,依法治路。

三、运输市场管理日益规范

一是启动农村客运站点2个、码头6个;二是优化发展环境,适时发展和壮大农村客运;二是整治市场秩序,打击非法客运;三是加大城区客运管理,确保各种运力协调发展;四是整合跨区线路运输结构,拓宽超长客运运行区域,方便群众出行;五是清理整顿汽车维修市场,出台维修行业自律规范;六是加强乡镇船舶运输管理。

铁路建设

渝怀铁路是联结中国西南与沿海地区的东西大通道,线路起于重庆市,经长寿、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铜仁、麻阳,终止于湖南省怀化市,线路正线建筑长度612.9公里,是正在建设之中的国家Ⅰ级电气化单线铁路,预留复线条件。工程总投资198.7亿元,建设工期为五年半,2005年6月在黔江正阳接轨,投入运行。渝怀铁路在黔江区内里程约62.5公里,经过沙坝乡、平溪乡、城南办事处、正阳镇、冯家镇、蓬东乡、濯水镇、金洞乡;共设置车站6个,石子坝站(沙坝乡),核桃园站(平溪乡),黔江站(正阳乡),冯家坝站,甘家坝站(濯水镇),金洞站。工程动态总投资约20亿元。渝怀铁路在黔江区境内桥隧比约为64.2%,其中主要的隧道与桥梁有沙坝隧道(7972米)、正阳隧道(3364米)、金洞隧道(9110米)、阿蓬江大桥、正阳大桥等。整个工程建设黔江境内需征用土地约170公顷,拆迁房屋42352.27平方米。

黔江区位于渝怀铁路的中心位置,距重庆江北站312公里,距怀化站300公里,3小时内就可到达重庆主城区,24小时内即可抵达沿海任何一个省份的省会城市,从而大大缩短时空距离,加强与全国和全市经济的融合和交流。2006年11月1日,渝怀铁路正式开通客运。至此黔江已成为西部与沿海地区连接的通道,交通瓶颈制约将得到很大的缓解。

航空建设

黔江舟白机场

1991年,在四川省第七届人大5次会议上提出兴建黔江机场,通过1年多的调研,场址比选,完成项目建议书。1992年,四川省政府以川府[1992]103号文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国函[1993]85号文批复同意新建黔江民用机场。

1994年2月,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3月,报告获专家评审通过,民航总局以[1994]263号号文将评审意见报国家计委。由于国家压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报告未获计委批复,机场项目搁浅。

2001年2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在黔江召开现场办公会,把黔江机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机场纳入市级“十五”规划重点项目。

2001年7月,黔江机场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批10个支线机场建设重点项目。

2002年4月,中咨公司在北京组织专家对黔江机场可研报告进行预评估,5月到黔江现场评估,24日,报告获专家组评审通过。

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原计划当年开工的机场后延。

2003年8月28日,黔江舟白机场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运作,机场地基试验段全面动工。

2003年12月30日,机场可研报告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交运[2003]2362号文批复。建设规模,国内支线机场,本期工程按满足2010年旅客吞吐量12万人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108万人次设计。总投资3.17亿元,站坪满足2架C类飞机自滑进出使用要求。由重庆市黔江舟白机场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法人,负责项目实施管理。机场建成后,由地方经营管理,民航总局实行行业管理。

2004年1月14日上午9时,黔江舟白机场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这一刻令黔江人民无限自豪,为这一刻的到来,黔江人民等待了整整12年,经过黔江历代领导和50万土家、苗、汉各族人民的艰辛努力,武陵山区人民翘首期盼,向往神鹰、邀游蓝天的机场梦就要圆了。

2009年舟白机场建立。

2010年5月30日校飞,2010年7月15日江北机场至黔江试  重庆黔江武陵山机场试航成功,

2010年8月26日,黔江机场建设全部完成。

2010年11月22日首航,2011年9月开通上海、昆明航线。

2011年11月改为黔江武陵山机场。

2012年年2月16日黔江武陵山机场开通北京航班,2小时25分直达首都,初定为每周三班,周一、四、六各一班。其中,MU5877(昆明-黔江-北京)13:40从昆明起飞,14:50抵黔,15:40由黔起飞,18:05抵达北京;MU5878(北京-黔江-昆明)18:55从北京起飞,21:45抵黔,22:45由黔起飞,00:05抵达昆明。
2013年5月6日5月6日,黔江—广州往返航班正式开通。这是武陵山机场开通的第5条航线。据了解,该航班由中国南方航空执飞,执飞机型为A320,每周两班。具体时间为:周一、周四各一班,广州至黔江航班15:45从广州起飞,17:35抵达黔江;黔江至广州航班18:25从黔江起飞,20:10抵达广州。

邮电通信

黔江区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较快,现代化通讯能力不断提高。在邮电通讯事业方面,黔江区始终走在渝东南地区的前列。已初步建成一个渝东南地区*、最完善、覆盖最广的连接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化通信网络。通信传输方面:国家一级通信干线--汉渝光缆(埋式、架空各一条)、黔江--石柱二级光缆及卫星电路构成了黔江通信出口大动脉。

全区建成了三条SDH2.5G骨干自愈光环,是目前重庆区县中*传输网络,已实现乡乡通光缆,农村光缆总长达450多公里,覆盖了全区460多个村。

电话交换方面:建有汇接渝东南片区电话的独立交换汇接局(包括汇接移动、联通),是渝东南片区的通信枢纽中心,全区电话交换机容量超过6万门。

数据及多媒体通信方面:建有DDN、分组交换节点机多个,可以提供从9.6K到2M的DDN(数字数据网)、分组交换和帧中继等传统基础数据通信服务。DDN已开通了全区大部分乡镇。

在互联网服务方面:建有163节点机2个,拨号端口660个,出口带宽达316M。目前已成为重庆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的核心节点,支持电话拨号、一线通、DDN专线等多种接入手段。

目前,黔江区开通的电信业务主要有固定电话、ADSL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数据通信、FTTX LAN、互联网信息服务、IP、可视等与国际水平相适应的多项业务。全区还建成了三条SDH2.5G骨干自愈光环,是目前重庆区县中*传输网络,已实现了乡乡通光缆。

建制沿革/黔江区

黔江,《禹贡》为梁州之域。商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初,为涪陵县地。

黔江置县始于东汉。建安之年(201),益州牧刘漳接受涪陵县令谢本建议,析涪陵县置涪陵、永宁、丹兴、汉葭四县。丹兴县治设于今联合镇(古称楠木坪)。

清光绪《黔江县志》:“黔江,邑邻五溪,界古黔州及施州,为川楚僻路,天下有事,易扰难靖”。这里,与彭水、酉阳、秀山等地联片,史称“蛮夷之地”。蜀汉延熙十二年(249)五月,涪陵人徐巨杀都尉反,后主遣大将邓芝征讨,徐巨战死。事后,徙徐、蔺、谢、范等数千家于成都。公元280年,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涪陵郡下设涪陵、汉葭、汉夏、汉平等四县,丹兴废,其地入涪陵、汉夏二县。

西晋永嘉(306),今酉、秀、黔、彭等地“没于蛮僚”,历宋、齐、梁、魏、周等250余年。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少数民族首领田思鹤“以地内附”,归顺中原王朝,因而在彭水置奉州(建德三年改名黔州),县为其属地。

隋开皇五年(585)置石城县,兼置庸州,治所均设今县坝乡县坝村。大业三年(607)废庸州,石城县隶属巴东郡。《隋志》:“巴东郡统县十四,北极巫山、秭归,南至石城、务川最。石城县广矣。”

唐武德元年(618)石城县改属黔州,其县治移无慈城,即今县坝老鹰关。贞观四年(630)迁今联合镇。天宝元年(742)改名黔江,属黔安郡(黔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江属黔州。嘉庆《四川通志》:“天夏七年(90)年建据蜀,后唐长兴五年(935),孟知祥据蜀,黔州地属之。”

宋、元之际(960-1368),黔江“半没于夷。”清咸丰《黔江县志》:“黔江自宋、元以来,半没于夷,为龚、胡、秦、向四土豪所据。龚据水寨,秦据册山,胡据峡口,向据后坝。”县境周边为唐崖、忠路、大旺、石柱、酉阳等土司包围,对县境不断扩张蚕食。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玉珍据川,称帝10年,黔江县为其属地。

黔江地处川东鄂西交界处,周围土司长期争战不休,民族矛盾和地区矛盾尖锐复杂。因此,明王朝视这里为“地处蛮疆,犬牙交错”的军事要地,数次陈重兵于黔。洪武五年(1372)蓝玉征黔,省黔江入彭水县,洪武十年(1378),蓝玉再次征黔,驻官兵1216名,置黔江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四年,复置黔江县,所,县并立,文武兼治。黔江守御千户所隶四川都司所属的重庆卫,持续275年。

清初,黔江县属重庆府。康熙元年(1662),改黔江守御千户所为黔彭营,镇守黔江,彭水等县,兼辖酉阳、石耶、平茶、邑梅五土司。雍正四年(1726),改黔江县为黔江万。十二年(1734),含彭水县升为黔彭直隶万。为万治。十三年(1735)酉阳土司“改土归流”后,置酉阳直隶州,废黔彭直隶万,复置黔江县,属酉阳直隶州。

1911年11月13日,黔江“反正”,成立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黔江直属省。在四川“防区制”时期,黔江属刘湘防区。24年(1935)川政统一后,黔江属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即酉阳专区。抗日战争中武汉失守后,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部份机关迁驻黔江正阳乡大路坪。1946年,川黔湘鄂边区绥清公署(辖五十六军)设于黔江县城,以控制恩施、酉阳、铜仁、永顺、涪陵、芷江等6个专区及其县份。

1949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黔江,11月25日,成立黔江县人民政府,隶属川东行政专区。1950年1月23日,置酉阳专区,领酉阳、秀山、黔江3县。1952年9月,酉阳专区并入涪陵专区,黔江随之属涪陵专区。198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黔江县,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次年11月13日举行自治县成立大会,宣布自治县成立。

朝代建置名称隶属关系县治
东汉丹兴县巴东属国楠木坪
三国蜀汉丹兴县涪陵郡楠木坪
“没于蛮僚”
宋、齐“没于蛮僚”
“没于蛮僚”
魏、周“没于蛮僚”奉州、黔州
石城县庸州巴东郡县坝乡县坝村
唐五代黔江县黔州联合镇
黔江县黔州、绍庆府联合镇
黔江县绍庆府联合镇
黔江县重庆府联合镇
黔彭万、黔江县重庆府、酉阳州三屯乡
民国黔江县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三多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黔江县酉阳专区联合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涪陵专区联合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地区联合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黔江地区四川省联合镇西山北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黔江开发区重庆市联合镇西山北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黔江区重庆市城西办事处


经济概况/黔江区

“十五”时期是黔江在克服困难中追赶、在深化改革中发展、在顺应调控中生存、在抢抓机遇中突破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大、人民得实惠多的五年。全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始终突出发展主题,立足特殊区情理清和完善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凝聚活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动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提供强力保障,大力实施“双带”战略和大通道、城镇化、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科教兴黔、市场带动等六大战略重点,综合经济实力在区域共同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胜利完成构建渝东南经济中心“三步走”发展战略*步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的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五项经济指标取得新的突破。200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91亿元,比上年增长9.1%。人均GDP达到908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财政总收入达到10亿元,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达到3.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824元和2279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02亿元,比上年增长32.2%。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3.37亿元和32.87亿元%。

(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发生可喜变化。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十万工程,2006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20亿元,下降3.8%。着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增加值17.39亿元,增长13.9%,有效培植了卷烟、电矿、建材、绿色食品、现代制药五大重点产业,工业园区步入实质性开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81亿元,增长14.40%,建成培育新大兴、南海鑫城、武陵山家居等一批重点市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4.0:39.9:36.1调整为15.53:43.57:40.89。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化率达到27.9%,提高9.5个百分点。

(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

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实施,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很大缓解。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已现雏形。渝怀铁路全线贯通,黔江火车站完工投用,黔江舟白机场建设全面推进,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和黔咸二级公路建设进展顺利,“8小时重庆”公路黔江段工程完工投用,“2小时黔江”工程基本完成,公路通村率达到95%。水利电力设施不断完善,实施阿蓬江流域水电开发,新增电力装机容量5.56万千瓦,实施农网改造一、二期工程,改造面达54.2%。完工投用洞塘水库、小南海水库枢纽病害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城北水库,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有效缓解。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明显提升,新城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成功创建市级园林城市,十强镇工程稳步实施,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实施黔江信息港建设,无线通讯实现全覆盖,通信枢纽功能逐步强化。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并重,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25万亩,完成退耕还林22.5万亩,荒山造林3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地质灾害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4平方公里。城市治污能力增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完工投用,城区空气质量达到Ⅱ级及以上的天数占95%以上,建成市级环保模范区。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比重逐年提高,通信、住宅、教育、旅游、文化娱乐等消费热点逐步形成。城市、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3.9%、47.8%。新一轮扶贫开发有力推进,*贫困率和返贫率过高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变。农村特困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特困救助制度启动实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3.58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8.7个百分点。

市委、市政府加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为黔江加速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东南经济中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黔江发展,强化了黔江作为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提升了黔江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在支持区域性中心城市上制定了更加有力实惠的政策措施,必将有力推动黔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经过多年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的建设发展,黔江区具备了加快发展的一定的物质基础。立体交通枢纽正在加速形成,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加速改善,经济运行成本不断降低,特别是随着渝怀铁路正式营运,将形成新一轮投资兴奋期,为我区承接发达地区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创造更多机会,有利于黔江区充分依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思改革、求发展、图振兴的愿望非常强烈,以“四创”为主要内涵的黔江精神进一步弘扬升华,这是加快发展较为可贵的精神动力。

辖区人口/黔江区

人口:2005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0.72万人,比上年增长1%。全年出生人口6878人,人口出生率为13.6‰,死亡率6.7‰,自然增长率为6.9‰。全区年末常住人口43.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2万人,全区城镇化率为27.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1952年,全区总人口为26.5万人,其中:男14.01万人,女12.49万人。

黔江系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在计划生育政策上区别于非少数民族地区,加之正处计划生育时期和传统观念二孩率较高的缘故,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市水平。

历史资料证明,1970年是生育增长*时期,自然增长率达到34.7‰,出生率高达46.65‰,提倡计划生育后,自然增长率迅速回落。国家把计划生育纳入国策后,各级政府、部门常抓不懈,收到很好的成效,在各时期生育高峰期威胁下,人口增长率始终控制在10‰以内。

全区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职业中学2所,年向各行各业输送2500人左右从事于经济建设,区外毕业返籍的大中专毕业生年近400人,他们都充实到各个行业。在职干部采取以函授、电大、进修、培训、自学等方法上档升级,提高文化知识水平。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推广科技应用得到广泛开展,民族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体育事业/黔江区

重庆市黔江区地处武陵山腹地,湘、鄂、黔交界处,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之一,全区幅员面积2400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50万,其中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72.8%。1988年设立四川省黔江地区行署,1997年重庆直辖后设黔江开发区,2000年撤黔江开发区和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设黔江区。

一、黔江体育基本概况

(一)黔江区体育局现设一科(业务科)一室(办公室)一校(重庆市体校黔江区分校),行政编制9人,事业编制13人,设领导职数2人,体校有高级教练2人,中级教练7人,初级教练2人。

(二)黔江区体校现开设重点项目柔道、跆拳道、举重、摔跤,普及项目有网球、足球、武术、田径、篮球,民族项目有陀螺和蹴球。体校常年“两集中”学生200余人。

(三)黔江现有2000个座位的体育馆一座,有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和足球场一个,有21×50米露天游泳池一个,有供柔道、跆拳道训练的室内训练楼(带力量、健身房)一座,举重训练房一个,摔跤训练房一个。即将于今年九月全面竣工交付使用的文体公园体育中心的体育馆、体育场,以及体校迁建后新建的重竞技项目训练楼及附属设施,将进一步促进我区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2002年区政府决定,体校迁建到原县党校,文体公园对面,原体育场、馆及体校设施将移交给区民族中学)。

二、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人民体质不断增强

(一)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日益增强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的实施和群体活动的普遍开展,特别是我们坚持月月有竞赛,节假日有安排,周末体育活动不断的群体制度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无论是机关、企业、社区和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花钱买健康”、“让健康走进生活”正在改变广大群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促进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二)体育组织网络正在形成

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区体育组织的逐步建立,我区社会化体育组织网络初步建立。全区已建立体育总会和13个单项体育协会,有3000个会员,全区区直机关、30个街道、镇、乡已建立社会体育指导站(或健身中心)65个,社会体育指导员300人,经常参加活动的达到15万人。初步形成以体育协会为基础,以基层指导站(或健身中心)为依托,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主体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

(三)群众体育健身场地逐步增加

长期以来,群众健身无去处一直是制约我区群体活动普遍开展的一个“瓶颈”。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公共体育设施被提上议事日程。黔江大众广场、石城广场、黔洲花苑等公共休闲健身场地的修建,极大地缓解了广大市民的健身需求。2000年以来,在国家体育总局、市体育局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区先后争取了五批中国体育*全民健身工程,建成了三个室外健身路径,两个室内健身中心,建立了青少年俱乐部,成立了城东、城南、城西三个社区健身活动中心,大大改善了群众体育健身的环境和条件。在各街道、镇、乡,均建有一个篮球场和一个1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室。目前,我区人均体育公共用地从0.15平方米增加到0.35平方米,城区内一些高档设施如网球场、保龄球馆等已成为普通百姓的健身场所。

(四)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一是坚持开展“全民健身周活动”。在开展全民健身周活动期间,我们联合相关部门,广泛动员区直各系统、学校、各街道、镇、乡及企事业等单位,采取自办、联办各类体育赛事,每年参与全民健身周活动的人数达5万余人次。对组织、开展活动较好的单位进行精神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区体育局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表彰。

二是抓好开展节假日和周末活动制度。我们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利用节假日开展富有传统性、趣味性、民族性、特色性的体育活动,既丰富了节假日广大市民的文体生活,又达到寓健康于群体活动之中的目的。

三是体育搭台、企业唱戏,大型体育活动有特色。依靠企业赞助,每年举办一次高水平,有声势和影响力的邀请赛。如“乌江电力杯”爱立信中国乒乓球擂台赛,中美男子篮球对抗赛及全国男篮(女篮)四强邀请赛。通过举办这些大型赛事,不仅宣传了企业,提升其品牌知名度,而且提升了黔江的对外形象,提高了广大市民的观赏水平,同时又促进了我区竞技水平的提高。大型赛事通过商业运作,也弥补了体育事业经费的不足。每年一届的元旦万人长跑,武陵仙山登山比赛,全民健身周等大型活动,已成为各大企业、商家争相承办的赛事。

四是农村体育依托街道、镇、乡体育指导站(或健身中心),在文化站的配合下,自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各毗邻乡、镇互办邀请赛,友谊赛等赛事,充实了基层干部的文体生活,特别是龙舟赛、春节龙狮舞等活动,成为农村体育不可缺少的传统体育项目,农村体育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

五是学校体育坚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坚持每年一届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片区篮球赛,广泛开展学校体育传统项目活动,长期开展校际周末足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比赛,参加上级比赛成绩较为显著。建立青少年俱乐部,为提高广大青少年儿童健康水平和竞技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区情简介/黔江区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黔江自然风光神秘怡人。境内山雄水秀,植被葱郁,野生动物繁多,一片净土恰似重庆的“后花园”。其中地震堰塞湖小南海为重庆市*大天然湖泊,碧水绿岛,四围青山,其地震遗址保存得极为完整。干支流纵贯黔江的阿蓬江河谷风光优异卓绝,在黔江境内形成了两大原始峡谷,两大天生桥群以及间歇泉、温泉、地下暗河、溶洞等自然奇观,令人叫绝。雄壮的武陵山奇峰异石,尚存的寺观或遗址折射出当年的宗教繁盛。此外还有仰头山森林公园、大板营原始森林以及八面山、麒麟盖、石钟山等丰富多采的自然旅游资源,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黔江境内遍布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珍奇独异。是一片神秘、美丽的土地,这里大自然造就了武陵山的奇峰延绵、怪石林立、奇峰异彩,危岩深峡、溶洞密布;有深山明珠—小南海地震湖,湖水清澈如镜、湖周秀峰环立、内、外八景格外诱人;神秘的官渡峡等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仰头山层峦叠嶂,林海浩瀚,林中色彩斑澜,幽深迷人;万涛烈士故居等更值一观。

黔江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但辐射、光照不足,灾害气候频繁。气候具有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规律,是典型的山地气候。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是重庆市*一个少数民族区。建筑、穿戴、风格及文化习俗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淳朴浓郁。土家摆手舞、山歌、铜铃舞;苗族民歌、芦笙、木鼓舞驰名遐尔,特别是一年一度的黔江土家摆手节呼唤海内外朋友相聚黔城,同乐同舞。“赶年”、“赶秋”、“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仍继古风遗韵。

黔江的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旅游环境正日趋成熟,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景区建设稳步推进,星级饭店不断兴起。随着国道319线的等级提高、渝怀铁路建设的进展以及将要修建的舟白机场,将使黔江旅游功能日益齐备,形成良好的旅游接待条件。

地理气候/黔江区

一、自然地理

重庆市黔江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东临湖北省的咸丰县,西界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地理座标在东径108度28分至108度56分,北纬29度4分至29度52分之间。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90公里。全区幅员面积为2398.7平方公里。黔江区*点—灰千粱子,海拔高度为1938.5米,*点为黑溪河谷马斯口,海拔320米。黔江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国道319线和黔咸公路在此交汇,渝怀铁路横穿黔江境内,黔江机场即将开工建设。

二、地质构造与地貌

黔江区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北东方向展布褶皱断裂明显。主要构造有阳洞背斜、濯河坝背斜、筲箕滩背斜、八面山背斜和郁山背斜,出露岩层以震旦系变质岩系为基底,到白垩系为止,接受了厚达数千米的巨厚沉积岩系的淀积,出露地层及岩性由老到新为:下古生代发育完全,寒武、奥陶系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下中老留统以砂页岩为主,厚500米,上泥盆系以石英砂岩为标志,缺失石炭系;二迭系起伏于中老留统或上泥盆统之上,以石灰岩为主,上下二迭统底部均夹页岩,共厚1000米左右;三迭系连续沉积于二迭系之上,下统为灰岩、白云岩,中统为紫色砂页岩与灰岩、泥灰岩,共厚1300米;侏罗系假整合于三迭系之上,以砂页岩为主,夹少许生物碎屑灰岩;上白垩统零星分布鞋于正阳山间盆地内,为紫红色砂砾岩;第四系地层分布于现代河床附近,构成河流的一、二级阶地,除河流冲积层外,普遍只有冰碛物。

黔江区地形地貌受地质拼迭的控制,山脉走向多与构造线方向一致,为北东—西南走向。从东至西,灰千梁子、五福岭、麒麟盖、八面山、山塘盖和贾角山等山脉近于平行,形成岭谷相间地貌。境内大部分地区以低中山为主,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5%,丘陵面积约占10%,其中5%的面积为河谷平坝与山间盆地。

境内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岭谷相间,地势东北高,西南部低,*峰灰千梁子主峰海拔1938.5米,*点为黑溪河谷马斯口,海拔320米,相对高差达1618.5米,一般为500—1000米,层浅—中切割中、低山地形。沿北东—南西向谷地发育主干河流,沿西北—南东向谷地分布其支流。主支流在平面上呈棱格状展布。全区海拔1400米以上地区占幅员面积4.04%,1000—1400m地区占17.18%,500—1000m地区占59.29%,500—700m地区占14.45%,500米以下地区占5.04%。

三、自然景观

黔江是一片神秘、美丽的土地,这里大自然造就了武陵山的奇峰延绵、怪石林立、奇峰异彩,危岩深峡、溶洞密布;有深山明珠—小南海地震湖,湖水清澈如镜、湖周秀峰环立、内、外八景格外诱人;神秘的官渡峡等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仰头山层峦叠嶂,林海浩瀚,林中色彩斑澜,幽深迷人;万涛烈士故居等更值一观。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筑、穿戴、风格及文化习俗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淳朴浓郁。土家摆手舞、山歌、铜铃舞;苗族民歌、芦笙、木鼓舞驰名遐尔,特别是一年一度的黔江土家摆手节呼唤海内外朋友相聚黔城,同乐同舞。“赶年”、“赶秋”、“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仍继古风遗韵。

四、气候概况

1、气候特点

黔江区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境内地势较为复杂,海拔高度大多在500——1000米,相对高度差较大。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但幅射、光照不足,灾害气候频繁。气候具有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规律,是典型的山地气候。

气温:全区多年年均气温15.4℃,极端*气温38.6℃,极端*气温5.8℃。月平均气温7月*,为25.9℃;1月*,为4.3℃。大于0℃的活动积温为3201—5471℃,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2134—5471℃。无霜期223—309天,平均等273.5天。

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1389mm,月季分布不均,夏季(6—8月)515.2mm,集中了全年的42.9%;冬季(12—2月)67.0mm,仅占5.6%;春季(3—5月)328.0mm;秋季(9—11月)289.9mm。各月之中,6月最多,为205.8mm,占全年降雨量的17.1%;1月最少,为18.8mm,仅占1.6%。

日照时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66.6小时,其中夏季最多,为501.9小时,占全年的43.0%;冬季最少,为135.2小时,仅占11.6%;秋季270.0小时;春季259.1小时。月际变化大,2月39.3小时最少,8月209.1小时最多。2至8月缓慢增加,8月之后则急剧减少。

2、主要气象灾害

黔江区的主要气象灾害有:①干旱(主要指伏旱和伏秋连旱),②暴雨、洪涝,③大风、冰雹,④春季低温,⑤绵雨。

干旱:以季节分,黔江区有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和冬干。以伏旱(伏秋连旱)较为突出,而春旱、冬干和夏旱次数不多。

1959—2001年42年中有24年发生伏旱(伏秋连旱),共30次。从强度看,重伏旱8年,严重伏旱4年,持续时间最长为1990年的7月19日—9月20日的伏秋连旱,达63天。无伏旱年一般也有一段至几段高温少雨时段。重伏旱对我区农业生产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1959年—2001年我区还发生春旱10年,夏旱2年。

暴雨、洪涝:24小时降水量大于50毫米称为暴雨,暴雨最多年份达8天,最少仅1天。1960年—2001年我区共发生129次暴雨,每年平均3次。5—9月累计达120次,占全年的93%。6月有36次,占全年的28%,为各月之冠。

24小时降雨量大于100毫米或连续3日总降雨量大于150毫米称为洪涝,它常引起山洪暴发,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按天气标准统计我区1960—2001年共出现洪涝9次,机率21%,其中初夏3次;盛夏3次;初秋2次。洪涝的时空分布极其不均,且受地形影响较大,常发生局地洪涝。

大风冰雹:大风冰雹是一种局地灾害性于天气,它直接危害农作物,可摧毁房屋,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我区1960—2001年42年中,有27年共发生风雹45次,其中3月最多,共发生11次,约占总次数的25%;除1、2、10月外,其余月份均有发生。我区大风冰雹危害的主要几条线是:皇后寨到贾角山的东南山麓;鸡公山附近的后坝经小南海到中塘;八面山东南山麓的丰山到册山;麒麟盖西南麓的杨柳经鹅池到石家;灰千梁子东麓的早化经马喇到邻鄂等。

春季低温:春季低温指3月中下旬连续4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时段,一般指寒潮低温,是我区春播期间的主要气象灾害。其发生机率几乎在100%,有时有两个甚至3个低温阴雨时段。一年发生一个时段的有16次,占53%,两个以上时段的占47%,平均每个时段持续6.8天,持续时间最长的达21天。

绵雨:黔江区绵雨主要有5—6月(双抢)绵雨和9—10月(三秋)绵雨,绵雨对农作物关键期影响较大,如5—6月的绵雨对抢收不利,9—10月的绵雨给大春籽粒造成霉烂。其中,9—10月绵雨较多,一般占60%,5—6月绵雨占40%,持续时间最长为1975年三秋绵雨,持续达13天。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