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介绍: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首页www.xjkz.gov.cn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政府。

香港,克州人民政府,媒体,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政府。克州。

人口民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人口

截至2007年6月,总人口48.43万人。

区划名称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72,468.08500,007
阿图什市16,151.17225,054
阿克陶县24,539.86181,049
阿合奇县12,737.0939,764
乌恰县19,039.9654,140
民族
民族人口比例
维吾尔族281,30663.98%
柯尔克孜族124,53328.32%
汉族28,1976.41%
塔吉克族4,6621.06%
回族4320.1%
其他5580.13%

行政区划/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辖1个县级市、3个县,即阿图什市、阿克陶县、乌恰县、阿合奇县。共有2个街道、5个镇、32个乡,23个社区、208个村委会。自治州人民政府驻阿图什市帕米尔西三院。

克州 面积70916.33平方千米,人口525599人其中柯尔克孜族152,316人、维吾尔族345,112人、汉族39,680人、塔吉克族5,526人、回、乌孜别克、哈萨克等其他民族1 576人。人口密度为7.45∕平方千米。(2010年)

阿图什市面积15697.78平方千米,人口25.1万人。区号0908,邮编845350。市人民政府驻帕米尔路。

阿克陶县面积24555.06平方千米,人口20.32万人。区号0908,邮编845550。县人民政府驻阿克陶镇。

阿合奇县面积11545.38平方千米,人口 4万人。区号0997,邮编843500。县人民政府驻阿合奇镇。

乌恰县面积19118.11平方千米,人口 6.4万人。区号0908,邮编845450。县人民政府驻乌恰镇。

州人民政府住所地:阿图什市帕米尔西三院,邮政编码:845350

社会事业/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教育事业

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各类学校335所,基础教育阶段学校326所,在校学生116965名。其中普通中学36所,在校学生34427名;普通小学174所,在校学生56367名;幼儿园115所,在校学生23605名;中等职业学校9所,在校学生2496名;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70名。

2012年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68%;中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75%。

科技事业

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建立科技示范园37座,科技示范户7256户,科技示范乡12个。其中:已创建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先进乡镇9个,州级科技进步先进乡镇15个。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共发展各类专业协会45个,特色实训基地20个,星火培训学校5个。

2012年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126人。其中,企业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6人;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910人。

文化事业

2012年末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拥有5个文艺表演团体,在国内外共演出518场。有图书馆5个,总藏书量达23.3万册,文化馆5个。2012年举办展览56次,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79家。

医疗事业

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共有卫生机构98个,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63家,营利性医疗机构3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84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8个,社区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9个,村卫生室222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875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834人,注册护士、药剂人员、检验人员以及其它2041人。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5.2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卫生机构床位数3564张。其中,医院床位数2101张,卫生院床位数1303张。每千人有床位数6.4张。

体育事业

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在国内各类体育比赛中获23个奖项。其中,省级比赛中获金牌11枚,银牌9枚,铜牌3枚。

社会保障

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有37734名城市贫困人口享受了*生活保障;2012年有7.5万人参加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3.46万人参加了养老保险;3.72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

自然资源/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矿物资源

自治州矿产丰富,主要分布于广大山区。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锰、铬、铅、锌、锡、镍、钴、钨、铝、钼、钒、钛、锂、铍、铌、钽、等;燃料矿有煤、石油等;建材矿上,盐、芒硝的储量也相当丰富。另外尚有珍贵稀有矿冰洲石、绿柱石等宝石矿。

土地资源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土地总面积为7.09万平方公里,平原占10%,山地占90%,山多平原少,人口密度4.5人/平方公里。全州有耕地61.61万亩,农村人均耕地1.84亩,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多为低产田。全州共有可开垦利用荒地资源170万亩,内可开垦荒地资源30万亩。

水资源

自治州境内地表水年径流量约79.62亿立方米,占全新疆地表水径流量的10%;地下水储量23亿立方米。自治州水能资源居南疆之冠,仅七大河流理论水能量就达747.46万千瓦,占全新疆水能资源的22.3%,发展水电事业潜力很大。

生物资源

自治州的阿图什市、阿克陶县是有名的瓜果之乡。地方优质品种主要有无花果、葡萄、杏、石榴、桃、梨、沙枣、巴旦木等,瓜类主要有甜瓜、西瓜等。无花果是阿图什市的特产,已誉满天山南北,阿图什被称作“无花果之乡”。无花果为稀有果品,甜美可口、营养丰富。

阿图什葡萄品种较多,以“木纳格”葡萄较为有名,其*特点是易于长期存放,不需任何保鲜措施即可保鲜到来年3~4月份。“喀拉库赛”甜瓜肉厚质细,甜而香脆,已远销到国内各大城市及香港等地。杏的品种较多,产量也较高,以阿图什市上阿图什乡的“胡苑乃克”杏和阿克陶县巴仁乡的“巴仁”杏*。杏脯、杏干、杏子酱有较好的销路和市场,为自治州的一大特产。

草场广阔牧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发展高山草原畜牧业有一定的潜力。中草药资源主要有甘草、紫草、雪莲等。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不少珍稀动物,如雪豹、雪鸡、猞猁、天鹅、疣鼻雕等国家保护动物40多种。

光热资源

克州年总辐射130—140千卡/CM3,高于全国同纬度地区。全年日照时数2700-3000小时,日照百分率62-68%。平原全年积温4100-4700°C,适合各类作物及树木生长;山地半农牧区为2400-2500°C,仅能满足牧草麦类作物及林木生长。平原年平均气温11.2-12.9°C,气温日较差12°C。

文化/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是古代三文明(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的荟萃之地及东西文化的交融之地。一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是一部浓缩的柯尔克孜族历史,是闻名于世的中国三大民族史诗之一,被列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治州的文化是在东方华夏文化母体上形成的同源分流、多元一体的文化。多民族文化并存,且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特别是在频繁的民族大迁徙中,中原定居农耕的理性文化和漠北迁徙游牧的非理性文化,都先后进入境内,并且在撞击中相融。民族大迁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境内的经济文化,也发展了各民族本身。在语言文化中,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多种语言和文字共存并行,且相互借用,互为补充;在宗教文化中,伊斯兰文化保留有佛教文化的遗迹和萨满文化的遗俗;在文化艺术中,炼石补天的女娲、偷取昆仑神火的普罗米修斯以及乌古斯可汗的故事同时在民间流传,《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在同一个草原传唱。

自治州中部是维吾尔文化的摇篮,北部是柯尔克孜文化的沃野,西南部山区是塔吉克文化的发祥之地,各种文化都留下厚重的文化积淀,特别是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作品十分丰富。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在草原上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脍炙人口,不断有新的故事在绿洲上传播。柯尔克孜族的古典乐曲《康巴尔汗》及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不仅是柯尔克孜、维吾尔音乐创作的基石,而且是民族音乐的经典与史诗。

自治州曾经是西胡文化的发祥之地,古代的疏勒乐以及柘枝舞、胡腾舞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仅对当地的群众文化产生影响,而且早就传入内地,对中原文化影响极深。汉文化对境内的影响颇大,且有大量汉文化融入少数民族文化之中。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各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也为自治州的社会繁荣和进步及先进文化的承继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沿革/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名称由来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语意为“红水”。境内有克孜勒苏河穿境而过,故在自治州成立时,决定以克孜勒苏作为自治州的名字。

建制沿革

克孜勒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根据境内性质未定的原始文化遗迹和出土的人头骨化石推断,大约早在17万年以前,境内即有原始人类活动。

到了大约距今6000年左右的中石器时代,境内的先民已经能够打磨细石器,用于狩猎和从事简单的农耕生产。

大约在3000年前,中国中原社会已经进入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境内仍然处于母系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同时境内平原地区出现定居农耕文化,山区为狩猎和放牧的游牧文化。

据中国史籍所载,中原的黄帝、舜帝、尧帝等都与境内的部落联盟有过密切的交往。《竹书纪年》载“黄帝时西王母献白环,舜帝时又献之”;“尧,西王母献其白琯”;“舜受终西王母献益地图”;《贾谊新书》称:“黄帝涉流沙,登于昆仑,于是还归中国”;尧帝“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驯及大夏、渠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明确看出,境内的西王母之邦等部落联盟与中华古帝从长期的友好往来,较后到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回归中国。

到了秦汉之际,境内的以母系社会为基础的部落联盟逐步解体,以各个绿洲自为体系的从事定居农业的“城廓诸国”以及以从事游牧的“行国”逐步形成。境内的阿图什属疏勒国,阿克陶属中国,乌恰属捐毒国,阿合奇属尉头国。

汉神爵二年(前60),统治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部归汉,汉朝政府设西域都护府以统之,从此克孜勒苏即正式划入汉朝版图。

三国时期,州境隶属魏国。西晋时隶于西域长史府,东晋十六国时先后隶于前梁、前秦、后凉、西凉等政权。

南北朝时隶于北朝,设西戎校尉府,疏勒、龟兹(尉头属龟兹)、乌孙(捐毒属乌孙),皆受辖于该校尉。

隋朝统一全国后,隶于隋朝,受西突厥王庭的统治。

唐朝境内各地辖于安西都护府,境内设疏勒都督府(治所在疏勒镇)、蔚头州(治所孤石山)、温肃州(治所大石城)、演渡州(治所去曷饭馆)。今阿合奇分属温肃州、蔚头州;阿图什、阿克陶、乌恰分属疏勒都督府、演渡州。境内各地分属葛逻禄、样磨、处月等部。

北宋、辽时期,境内大部分土地属黑汗(即喀拉汗)王朝,其中东北部少部分地区(今阿合奇)属西州回鹘,南部少部分地区(今阿克陶)属于阗。

公元1210年,喀拉汗王朝为屈出律所灭,州境始属西辽。

1218年,西辽为蒙古所灭,蒙古设断事官对境内实施统治。公元1275年,元在阿里麻力设中书行省,州境即辖于该中书行省,由断事官辖治。1281年元改断事官为都护府,州境即属该都护府管辖。

1346年,州境又属察合台后王封地。察合台后王为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的后裔。

明代初年,辖于别失八里。明永乐十六年 (1418)明改别失八里为亦力把里地区。州境又为亦力把里首府大臣朵豁剌惕家族的世袭领地 ,称朵豁剌惕部,明嘉靖十二年(1533),察合台后裔赛义德汗建立叶尔羌汗国,州境属其统治。

清康熙十七年(1678)准噶尔蒙古部噶尔丹侵入天山南路,州境在准噶尔部的统治之下。

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设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州境即在该大臣的管理之下。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政府在伊犁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州境又辖于伊犁将军。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境内分别辖于新疆省喀什噶尔道的疏勒府、伽师县及阿克苏道乌什厅。

民国初年,境内分辖于喀什行政区伽师县、疏附县、英吉沙县、蒲犁县和阿克苏行政区乌什县。1913年至1944年,境内先后建乌恰县、阿图什县、阿合奇县。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境内阿合奇县辖于新疆省阿克苏专区,阿图什、乌恰等县辖于喀什专区。

1954年7月14日,以柯尔克孜族为自治民族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

。至此,克孜勒苏才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区级行政建置。

1955年2月5日,新疆省根据宪法规定,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区改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总人口439688人。其中:阿图什市 200345人、阿克陶县 163024人、阿合奇县 34317人、乌恰县 42002人。

截止到2001年底,自治州辖阿图什市和阿克陶、乌恰、阿合奇三县,共有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37个乡(其中1个塔吉克族民族乡)。总人口为44.49万人,其中,柯尔克孜族约占总人口的29%;维吾尔族约占64%;汉族约占4%;其它民族约占3%。

经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综述

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实现生产总值61.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1%。其中,*产业增加值10.44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8.73亿元,增长34.7%(其中工业11.03亿元,增长46.3%;建筑业7.7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24亿元,增长18.4%。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0%、30.5%和52.5%。人均生产总值10946元,增长18.5%。

*产业

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农作物总种植面积90.04万亩,比上年增长5.5%。其中,粮食种植面积70.26万亩,增长5.7%;棉花10万亩,增长13.3%;油料种植面积1.18万亩,增长10.3%;蔬菜、瓜果和其他农产品种植面积8.6万亩,下降4.4%。

2012年粮食产量达288702吨,比上年增加25458吨,增长9.7%。其中,小麦产量155867吨,增长11.6%;玉米产量125630吨,增长7.8%。棉花产量10230吨,增加1274吨,增长14.2%。油料产量1155吨,增长18.1%。粮食平均亩产411公斤,比上年增加15公斤。其中:小麦平均亩产为389公斤,增加11公斤;玉米平均亩产为444公斤,增加14公斤;棉花亩产为102公斤,与上年持平;油料亩产98公斤,增加6公斤。

2012年末实有水果面积48.84万亩(不包括坚果面积),比上年增长19.2%;产量212702吨,增产24835吨,增长13.8%。其中,葡萄面积10万亩,产量79722吨;杏面积24.97万亩,产量125861吨;石榴面积0.30万亩,产量944吨。

2012年末牲畜存栏164.67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2%;年内牲畜出栏数112.6万头(只),增长1.8%;牲畜商品率55.9%;肉类总产量37989吨,增长7%;奶类产量25844吨,增长5%。牲畜繁殖成活数108.26万头(只),繁殖成活率94.7%,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

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完成工业总产值30.19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95亿元,增长21.7%。

主要产品产量中,铁矿石、铅精砂、锌精砂、铜精砂、原煤、轻革、食用植物油、水泥、水泥熟料、商品混凝土、生铁、发电量等产品产量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减。铁矿石增长257.3%,铅精砂下降5.1%,锌精砂下降4.1%,铜精砂增长36.4%,原煤下降4.3%,水泥增长23.1%,轻革下降10.5%,食用植物油增长29.8%,水泥熟料增长68.2%,商品混凝土增长167.7%,生铁增长9.3%,发电量增长20.2倍。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实现利润0.96亿元,增长128.2%;实现利税总额2.55亿元,增长56.4%。企业亏损面45.5%,比上年下降11.6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2012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

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67亿元,增长19.8%,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10.48亿元,增长25.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1亿元,增长14.4%。批发业0.18亿元,增长17.5%;零售业10.09亿元,增长19%;住宿业0.12亿元,增长9.7%;餐饮业1.29亿元,增长22.6%。

2012年末个体工商户达7923户,增长1.5%;从业人数11363人,增长4.6%;注册资金19118万元,下降12.8%。私营企业1291户,增长19%;从业人员10900人,增长15.7%,注册资金573271万元,增长31.3%。

2012年邮电系统完成业务总量25746万元,比上年增长40.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共计40.72万户,增长22.8%。其中,固定电话用户8.03万户,增长11.7%,移动电话用户32.69万户,增长25.8%。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73部。

2012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12.7亿元,比年初增加20.32亿元,增长22%。其中,个人存款余额45.51亿元,比年初增加10.09亿元,增长28.5%。

2012年各项贷款36.09亿元,比年初增加6.38亿元,增长21.5%。其中,短期贷款18.75亿元,比年初增加5.14亿元,增长37.8%。

旅游资源/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佛窟、佛塔

在汉唐时代,境内佛教文化盛行。随着佛教文化的兴起,佛教的寺庙、佛塔、佛窟等也接踵建起,遍布各地。此后经过岁月的风蚀,以及战争等人为的破坏境内的佛教遗址保存完好的至今只存两处。一是位于阿图什市上阿图什乡恰克玛克河岸悬崖峭壁上的汉代佛窟“三仙洞”,二是阿图什市阿扎克乡库木萨克村附近恰克玛克河北岸的莫尔佛塔。经考证,佛塔为汉代建筑,这座经两千年不倒的土建佛塔,正是汉代疏勒国佛教徒们的杰作。这两处遗址是中国西部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筑,对于研究早期佛教文化特点,具有很高的价值。

伊斯兰教遗址和古墓

阿图什市是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发源地之一,苏里堂麻扎、喀拉汗王朝遗址,都是新疆最早的伊斯兰教文化遗迹,尤以苏里堂麻扎较为盛名。

苏里堂麻扎全称为苏里堂·萨图克·布格拉汗麻扎,位于阿图什市西南2千米的买谢提村,是公元10~13世纪我国西北部的地方政权——喀拉汗王朝的王室古墓群。墓葬的主人苏里堂·萨图克·布格拉汗王朝的第三代汗王,也是王朝中*接受伊斯兰教的王室成员。陵墓始建于公元955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陵墓前的清真寺就是苏里堂·萨图克接受伊斯兰教的地方。这两座建筑是至今发现在新疆境内的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建筑,成为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标志。它比闻名于世的喀什艾提尕清真寺还要早880年,比喀什的阿帕霍加墓(香妃墓)也早600多年。它对研究喀拉汗王朝的历史和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具有很高的价值。

古堡遗迹

自治州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清代以后又是边防重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堡遗迹也是自治州重要的古建筑类旅游资源。其中以哈拉布拉克乡境内的沙尔布拉克古堡、巴勒根迪大炮台、别迭里古道旁的依不拉音古堡、县良种场附近的奥托科尔更城堡、别迭里布拉力烽火台等具有开发价值。

古驿站遗址

丝绸之路上的盖孜驿站遗址,为唐以前驿站遗址。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驿站的修建已有所记载。驿站位于阿克陶县布伦口乡盖孜村,今中巴国际公路旁的盖孜河畔,为一连3间石头房子,从遗址看,可容10多人食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大驿站,由于其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和考古价值,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一书,称其为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葱岭古道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最古老的驿站。

石人墓和古岩画

在阿合奇县已发现两座石人墓,一处在巴什麦尔开其,墓已毁,墓前所立石人也已倒地。另一处在阿文库山洞西500米处,墓葬保存完好,墓前石人是利用一块长形天然大卵石刻成。石人面部类似突厥人形象,故被称作草原突厥石人。塔木哈塔西古岩画,位于阿合奇县城东南20余千米的木孜力克山沟。岩画刻在一块天然石块上,线条清晰,轮廓分明,画意十分抽象。

坎儿井遗迹

位于阿图什市阿扎克乡库木沙克的戈壁滩上。呈南北走向,长约6千米许,每隔10~20米有一竖井,井深8~10米,直径3米许,底部相通。坎儿井呈带状。由东向西平行分布,共有5条,总长度30余千米,共凿竖井200余眼,工程浩大。这是我国塔里木盆地西缘发现的*坎儿井遗迹,虽已废弃不同,但却有较高的旅游、考察、研究价值。

地理环境/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位置境域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地处北纬37°41 28”~41°49 41”、东经73°26 05”~78°59 02”之间。

地跨天山山脉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昆仑山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自治州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95多千米;东部与阿克苏地区相连;南部与喀什地区毗邻。

全州东西长约500千米、南北宽约140千米,面积7.25万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主要地貌类型有:山地、河谷、盆地、平原、沙漠、戈壁、冰川等。该州地处年轻的帕米尔高原上,帕米尔高原寒武纪时期隆起,华里西时期断裂,并发生剧烈升降,形成拗陷和褶皱。地质结构复杂,主要为新生界第四系地层。自治州境内多山,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境内群山起伏,高峰林立,山顶常年戴雪,积雪厚度达百米以上;山间分布着条条冰川,并有冰洞、冰舌、冰斗、冰湖等分布。

气候特征

自治州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中心,属暖温带大陆气候。平原地区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温差较大。春季升温快,天气多变,多风,多浮尘;夏季炎热;秋季凉爽,降温迅速;冬季寒冷,多晴日。山区气候寒冷,热量不足,降水不均,积雪不稳,四季不明,冬季漫长,一年内仅有冷暖之分。

自治州虽地处温带,但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反应迅速,地带性明显。平原区为暖温带,最冷月平均气温-6.3~10.9℃,无霜期200~240天,年平均降水70~120毫米,具有发展种植业和林果、园艺业的特殊优势。

水文特征

境内沟壑交错、河流纵横,由东北向西南分布有托什干河、博古孜河、恰克玛克河、克孜勒苏河、盖孜河、库山河、叶尔羌河等七大水系。

除上述七大水系外,自治州南部还有艾格孜牙、且木干、铁列克、克孜勒治业克等大小河流100余条。这些河流大都为内陆河。

共有天然湖泊18处、35个,其中淡水湖多集中于阿克陶县的布伦口、苏巴什一带,*为布伦库勒湖、喀拉库勒湖。阿合奇县西北部山区也有少量淡水湖。淡水湖多为高山湖泊,一般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另外还有部分冰湖。咸水湖(盐湖)多分布于阿图什市北部盆地,*为硝尔库勒和吐孜苏盖特盐湖。

对外口岸/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吐尔尕特口岸

吐尔尕特口岸位于乌恰县托云乡,作为国家通商口岸始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时为中俄两国的贸易口岸。民国20年(1931)根据《新疆临时通商协定》,吐尔尕特被正式定为新疆对外贸易口岸。民国34年(1945)民国政府关闭口岸。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联盟达成协议,正式开放吐尔尕特口岸,两国开始通商贸易,1952年开始通邮。1969年口岸关闭,贸易中止。1983年12月,吐尔尕特口岸重新开放。198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决定吐尔尕特口岸归克孜勒苏自治州管理。

伊尔克什坦口岸

伊尔克什坦口岸,位于乌恰县吉根乡,是中国最西部的一个口岸,是通往中亚各国的捷径,距离中亚商业重镇奥什市仅210千米。这里历史上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通道。自从中俄两国边界勘定直至20世纪40年代,这里一直是双方边民进行民间贸易的通道。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与吉尔吉斯两国政府决定开通伊尔克什坦口岸。1997年7月中吉双方已通关过货,同时向第三国开放。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